|
唐杰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
國家統計局于近期公布了2008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和出口增長大幅度下滑的相關統計數據后,2009年中國經濟走勢突然間成為全球討論的熱點,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再度挑起了中國經濟統計數據是否可靠的爭論,在一些西方媒體上,中國一下子從拯救全球于金融危機打擊的中堅力量變為自身難保了。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政府、企業甚至是每個家庭都會關注統計數據,對照統計數據來判斷經濟形勢。但細想起來,真的是找不到有哪個著名的企業經營案例是根據經濟統計數據做決策的。想來想去突然醒悟,企業家做決策時哪里可能記得住那么多的具體數據?真正的決策應該靠的是綜合判斷的功夫,或者說是大決策靠基本面分析,小決策靠具體數據支撐。專家們盡可以去爭論如何使經濟統計數據更完整可靠,懷疑論者也盡可以繼續十年前唱衰中國的游戲。關鍵是中國企業家們如何從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功中對未來的經濟形勢做出合理判斷。
這里嘗試做個自己既當正方又當反方的綜合判斷,由讀者來當裁判。
從正方的角度看,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變化快,不僅是增長快而且是結構調整的速度快。一些新產品或新服務項目幾年前可能還沒有人聽說過,可是沒幾年就普及了。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就成為一系列重要產品最大生產國。十年前,手機在中國還是奢侈品,如今中國是最大的手機生產國,手機持有量全球第一,每到長假期都會發出數以十億計的短信息。中國網絡更是一年幾個臺階,如今發展到在發達國家壓根就不會感覺到上網比中國更快、更方便。如今中國也不僅是簡單的加工工廠,中國的國際發明專利總量經過這幾年的迅速上升,已經位居世界前列。2008年深圳華為公司專利申請在世界的排名已經上升到第一位。只要中國企業能夠不斷推出新東西和新服務,中國經濟就會持續增長;
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當然比美國金融危機小,不過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比今天也小很多。當年提出保“七”,國際上也沒有什么人相信,也是不斷有人在找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的毛病。可過了沒幾年,大家又幾乎一致地認為,中國GDP規模不僅沒有摻水而是被估低了,以致于一次經濟普查就增加了相當于我國臺灣的GDP總量。相對于十年前,我國綜合國力,財政實力和外匯儲備空前提高,政府政策騰挪的空間比當年大得多。目前,我國擁有全球最為健康的可以持續發債的財政體系,有著展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動員能力,有著通過減稅來提高企業和家庭收入的能力,正在推進的增值稅改革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以及對教育與公共衛生支出的增加,會對企業利潤和家庭實際可支配收入產生重要影響。特別不同的是,在美國和歐洲國家投入巨資忙于救市,防止金融體系崩潰的時候,我國金融體系健康程度正處在改革開放以來最健康的時期。這么看來,2009年把GDP保持在8%左右是積極且穩妥的目標;
過去十年出口增長率對于我國經濟增長越來越重要,但對經濟增長貢獻也就是1/3,相當于每年拉動經濟增長三至四個百分點。簡單算一下就知道,2008年最后兩個月的出口負增長(不是凈出口負增長)相對于第四季度經濟增長下滑到7%以下,已經是放大了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即使做最壞的打算,2009年全球貿易縮減惡化使我國出口增長再度出現1998年接近于零的情況,對全年我國經濟增長的直接負面影響應該不超過四個百分點,以過去五年經濟增長率平均12%減去四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就是8%左右。況且從配圖中可以看到,2008年以美元計算的美國從世界各國和地區進口產品顯著降低,但相對于日本、德國、韓國和我國臺灣等,從中國進口產品下降5%降幅是最少的。這與我國出口產品更多的為生活必需品有密切關系。盡管美國經濟深陷危機,美國家庭消費仍然依賴中國產品。實際上,歐洲和日本消費者也很依賴中國產品。因此,2009年我國出口形勢并不那么悲觀。只要今年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1,加上政府支出增長的這一部分,我國GDP增速不僅可以達到8%,而且可能更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