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命一擊將來自德國
在美國次貸危機中損失380億美元,自2007年7月以來在股市上縮水70%的瑞銀集團本來已經千孔百瘡了,近來又遭受上述兩記重拳,真是有點搖搖欲墜了。但是,更大的威脅可能還在后面。據業內人士分析,對瑞銀集團更致命的打擊可能來自德國。
在今年年初鬧得滿城風雨的列支敦士登“逃稅天堂”事件中,人們已經發現許多蛛絲馬跡,表明瑞銀集團也有幫助德國客戶逃稅的違法行為。但是,德國稅務和司法機關當時打擊的主要對象是只有幾萬人口的蕞爾小國列支敦士登,暫時未觸動在國際金融界勢力較強的瑞士。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德國會姑息瑞士的不法行為。再說,事關數以百億、甚至千億美元的巨額金錢,哪個國家會撒手不管呢?
人們認為,相對于大大咧咧的美國人,與瑞士人幾乎是“同文同種”的德國人對瑞士金融機關玩的各種把戲更加心知肚明,他們只是在等待適當的時機給瑞銀集團致命的一擊,F在,美國人已經出手了,德國人還會等待多久呢?
真正的背景
從表面上看,瑞銀集團這次陷入困境似乎是由相互沒有關聯的個別事件造成的。例如,美國佛羅里達受理的案件是嫌犯對瑞銀集團沒有兌現對他的獎金承諾而心懷不滿,同時想通過“自首”來逃避法律制裁,于是主動向法庭揭露瑞銀集團的各種違法行為!芭摹卑竸t是瑞銀集團的少數高官利用內部信息牟取私利。但是,真正的背景可能不那么簡單。
業內人士認為,國際金融業不少兼并案例的起因,往往是有關金融機構擴張過快,戰線拉得太長,被競爭者抓住破綻而不得不束手就擒。瑞銀集團目前的處境也頗為類似。在瑞銀集團業務蒸蒸日上的時候,覬覦其地位的競爭對手早已磨刀霍霍了。人們現在議論的話題是,當塵埃落定時,瑞銀集團是否還能夠全身而退?
兩年前,當瑞銀集團在美國市場大舉擴張的時候(當時瑞銀集團在美國的雇員超過3. 5萬),就有人建議按照不同的業務將該集團分解成若干獨立經營的金融機關,以免出現受局部牽連而陷入全軍覆沒的絕境。但是,這個建議沒有被采納。去年11月,瑞銀集團開始有危機意識,要求在瑞士總部的高管不要去美國出差,以免自投羅網,F在看來,瑞銀集團的警覺來得太晚了。
(作者系上海歐洲學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