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徐鋒:首次個稅申報畫句號 尷尬收場中孕育新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 08:35 大洋網-廣州日報
在這次個稅申報過程中,由于大眾媒體的積極參與,國民的納稅人意識即使算不上一次“啟蒙”,至少也是一次強力的推動 社評 徐鋒 聲勢浩大的個稅自行申報終于在4月2日畫上了句號。但這個句號怎么看,都有點像阿Q生前畫出的那個圈,不那么圓滿——有數字為證:據國家稅務總局此前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3月29日,全國各地稅務機關已受理137.5萬申報者,共補稅15億元。但有財稅專家透露,最后實際申報人數僅占應申報者的1/5左右。 財稅專家透露的消息如果屬實,則人們極易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首次個稅自行申報工程,不說失敗,至少也是遭遇尷尬。公眾產生這種聯想不無道理,試想,稅務部門發出號召和“檄文”(如不報者將受重罰),原本指望天下“富人”能盡入我彀,豈料第一,老老實實申報的,僅占兩成;第二,這些老老實實申報者中,又仍然由工薪階層“唱主角”,私企老板、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僅占少數。 這樣的結果,當然會讓眾多遵紀守法、老老實實的“工薪族富人”不平衡。實事求是地說,以此次個稅自行申報戰役宣傳力度之大、動員范圍之廣、準備時間之充分,最終還是尷尬收場,雖然有所謂“國情”上的諸多原因,但無論如何,組織者和實施者的預計不足、論證不足、準備不足、補救措施不足均難辭其咎。 當然,我們可否就此下斷語,稱此番個稅申報工作鎩羽而歸、無功而返呢?仔細辨析,似又不妥。樂觀者不妨從中看出一些積極的信號—— 首先,這次個稅申報事實上已成為一場實操性的大規模納稅人意識培養運動。個人所得稅在我國僅有26年歷史,在這些年里,“公民供養政府”這一認識緩慢發育,可以說至今還未達成全民共識。在這種背景下,雖然很多國人學來了歐美電影里“我是納稅人”的臺詞,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納稅人意識”卻還遠未形成。而在這次個稅申報過程中,由于大眾媒體的積極參與,國民的納稅人意識即使算不上一次“啟蒙”,至少也是一次強力的推動。新浪網的調查顯示,關注“本次個人所得稅自行申報辦法的出臺”者占到66.7%,可視為一個佐證。 同時,這次個稅申報遭遇尷尬,再次暴露了中國在稅收征管上的諸多瑕疵,從而可能對今后的個稅申報和征管工作提供寶貴經驗,做些必要的“縫補”。為何會出現大批“漏網之魚”?“魚”固然不老實,“網”本身肯定也出現了問題——不然為何撈上來的多是“蝦米”,真正的“大鱷”反倒如同穿了神奇的隱身衣,可以穿網而過?據說在美國,企圖逃繳個稅者也不乏其人,但公民主要所得項目(工資、利息、股息等)申報數額竟高達應報數額的99.1%。秘訣何在?美國人只有一個社會保障號,從而把個人納稅和涉及各個部門的社會保障和福利聯系到一起,只有你依法納稅,方能更好享受。相比而言,我們還是稅務部門“單兵作戰”,還缺乏一套完整的護稅機制。比如雇主、銀行、證券、固定資產管理等單位本應無縫連接,提供出一整套納稅人的信息,但無奈的是,目前這些部門之間基本上還是單打獨斗、幾近“老死不相往來”。 而除了補“網”,還要補服務。從“冷開場”到最終有兩成“富人”申報,從一紙通知到開設夜間申報、完善網上申報,總體來說稅務部門的服務措施是逐漸完善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提升服務的空間還很大,往往剛性的號令和恫嚇有余,而柔性、人性化的具體細節不足,這些都成為阻礙申報者腳步的無形門檻,應為明日之戒。 通過一場自行申報的試驗,讓我們看到個稅征收系統的瑕疵,并喚起治療的希望——即使一時尷尬,應該也是有價值的。
相關專題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