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馮雪梅:你富我就不滿 仇富心理夾雜著極端表達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 08:19 每日經濟新聞
馮雪梅 “仇富”一直是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兒,好像富人在我們中國,特別不受待見。這很好理解,一來是傳統文化中,起碼表面上向來不以富為榮;二來如今中國富人的財富積累和獲得過程多半經不起推敲;三是為富不仁者的惡行讓人側目,時不時地開“寶馬”撞人什么的,連帶著那些不越軌的富人也跟著倒霉。 我一直在琢磨,“仇富”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是對社會不公的義憤填膺,是對為富不仁者的道義批評,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是你富我就不滿? 這三者似乎都有。將財富視為“銅臭”、“糞土”嗤之以鼻是偽清高,能做到的少。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自己成為富人,住好房開好車、錦衣玉食。其實現在中國人不僅不“仇富”,還“仇窮”。我們對財富的怨恨,只是緣于特殊的社會背景———由“大鍋飯”轉為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過程中,權力變成了財富,起點的嚴重不公,導致巨大的貧富差距。這個問題不解決,人人都會有被剝奪感,指望社會能良性運轉就頗難?沙酥,還有沒有別的呢? 比如,“仇富”心理中夾雜的“你富我就不滿”的極端表達,就很少被提及。有時候甚至是心知肚明卻不說破,免得招惹一身口水。 僅僅給“富人”下個定義,就很困難。你拉板兒車,我開“夏利”,那么,我可能就是“富人”;我開“夏利”,你坐“寶馬”,那你肯定是“富人”。你不能說所有“富人”都為富不仁,靠自己才干和努力,買房買車住別墅送子女出國留學的,也不少,沒有理由將他們都一棍子打倒。 你能說在討伐富人的泱泱口水里,沒有“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嗎?妒嫉倒也罷了,只怕它成了一種偏激化的集體意識。 這樣的事兒并不少見:一輛公交車違章并線,把一輛私家車剮了,雙方起了爭執。一車的人,對私家車主群起而攻之,肇事的公交車司機卻一臉得意站在一邊看熱鬧。備受委屈的私家車司機惹誰了?誰叫你有錢買得起車而不是擠公車呢?紅綠燈路口,明明是綠燈,汽車正常通行,偏偏斜刺里殺過一輛人力三輪車,緊急剎車,還是發生碰撞。人群圍了上來,罵司機的,看熱鬧起哄的,甚至拍打車窗胡鬧的,為什么呀? 這種很武斷的判斷,其實掩藏著危機,一句同情弱者,不能把所有的“惡”掩藏過去。有時候,窮,就是一種道德優勢。比如同是超生,輿論的批評一致指向富人,有論者說,對富人實施經濟處罰不管用,要以刑罰處置超生。沒聽說要刑罰處置窮人超生的。 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罪,也不是所有窮人都無辜。不管是“為富不仁”,還是“勞動人民勤勞勇敢”,這種群體性的判斷,都可能不正確。 造成貧富的原因中,有多少個人因素?即便起點完全平等,也不存在任何不當競爭,由于個人稟賦、能力的差別,必然也是有人富、有人窮。完全的自由競爭的結果,照樣會有貧富差距。 “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能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種潛意識。不妨做一個極端的假設,把所有財富、土地、資源,全部均分給每一個社會成員,實現徹底的平等。從此以后,大家自由競爭、自由交換,若干年后,照樣有人開“寶馬”有人拉板車。 社會不可能“你有我有大家有”。造成貧富差距的制度性因素,諸如權力介入、起點不公、不公平競爭等,必須得到糾正和調整;與此同時,其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像劫富濟貧、吃大戶、紅眼病之類,也一樣需要糾偏。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