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鷹:房地產本來沒有大病 卻被一幫庸醫治壞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6日 13:25 生活新報 | |||||||||
如果把房地產行業比作一個重疾纏身的病人,由于其地位重要,牽扯面廣,所以就有越來越多打著“懸壺濟世”、“妙手回春”旗號的醫生,在房地產“病人”的臥榻前望聞問切,作專家會診狀,然后胡亂開些藥方,下些猛藥。這樣的場面最近越來越熱鬧,開出的藥方也越來越離譜。 房地產是否有病?有。什么病?發燒。癥狀是投資猛增,房價過高。發燒并不是什么
經濟學告訴我們,商品的價格漲跌主要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一種商品,供大于求則價格下跌,供不應求則價格上漲。房價之所以猛烈上漲,原因不外乎需求猛增,而市場供應相對不足。 需求為什么猛增?或者說為什么超過了正常的因人口增長、房屋更新和收入增加帶來的增長比例,一個原因在于政府追求GDP數字和政績,大搞城市改造,拆遷圈地愈演愈烈,人為地推動了新房的剛性需求。還有,居者有其屋雖然是一個和諧社會的起碼要求,但不同經濟收入的人對住房的需求是不同的,政府理應為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或貼租房,可事實是,低收入者得不到適合他們的廉價住房,只好節衣縮食為買房奔命。當幾乎所有人都以買一套商品房為惟一出路時,房地產的需求怎能不居高? 再說供應。有些城市把房價上漲的原因歸結為開發商故意囤積房屋不賣,因此出臺政策,強令開發商在拿到預售房許可證后必須一次性公開房源,不得囤積不賣,也不得分期銷售。有人因此叫好,說這是政府為打壓房價、讓老百姓買得起房而出手干預的英明之舉。要我說,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有人見過汽車廠家故意囤積汽車不賣的嗎?有人見過家電企業生產出電視放在倉庫里等著漲價的嗎?有人見過鋼鐵公司煉出鋼來故意不賣的嗎?沒有,至少是很罕見。因為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上,企業生產出產品來無不想趕快銷售實現資金回籠,誰敢故意囤積不賣?即使有人異想天開存貨等著漲價,更多競爭對手會迅速從這個傻瓜手里搶走市場份額,囤貨的結果很可能是永遠賣不出去!因此,在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競爭市場上,政府根本沒有必要出臺措施,要求企業生產出產品來就趕快銷售,因為這樣做就像命令一個饑餓的人故意不吃飯一樣可笑而毫無必要。 我這樣說并不表示房地產市場上不可能有囤貨現象,事實上,確實有開發商在有意拖延銷售速度,但房價并不是因為他們這樣做導致供應緊張才上漲,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房地產企業看到了市場供應不足,預見到房價有可能大幅上漲,所以才囤積房源,等待漲價以獲得更高利潤。這是一個企業的正常經營思維和行為,我看不出有什么必須打壓的理由。 “屯房”是市場供應緊張、房價上漲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導致房源短缺的原因,只不過“屯房”行為進一步加劇了供應緊張。這就像去年能源消耗增加,引起發電用煤供應緊張,煤價一路飆升,部分煤礦因此有意囤積煤炭,等待高價賣出一樣。沒有人要求煤礦必須生產多少賣多少,因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本能,也是最基本的市場游戲規則。煤炭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的市場信號一旦傳出,市場會自動促使生產要素重新配置——更多的企業和資金投入到煤炭生產中,然后供應增加,價格自動下跌。政府強行干預企業的銷售計劃,會導致市場信號失真,生產要素不能向供應一端傾斜,供求關系就始終得不到改善。 造成商品房供應不足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房地產開發的基本生產要素——土地不由市場配置,政府是惟一的土地供應商,壟斷和無序供應土地帶來的結果是地價急速攀升,而且土地資源的分配在時間和空間上不能按市場要求進行,所以當房價上漲時,市場不能通過調節要素配置,迅速增加房屋供應,房價自然越來越高。 土地市場化是一個更大更復雜的話題,要求政府不再充當惟一的土地供應商角色,現在看來也不現實,這就意味著房地產的供求關系始終不能完全由市場調節,在有些時候,政府調節的作用更大——比如在增加土地供應量方面、項目審批準入方面,但不能因為政府具備調節房地產市場關系的能力和權力,就迷信“看得見的手”,信奉行政干預萬能,混淆影響市場供求的主要和次要矛盾,把板子全打在開發商的屁股上,以為要求房地產公司不得囤積房屋就可增加供應,平抑房價。 在我看到的為房地產“病人”開的藥方中,這只是其中糟糕的一劑。還有庸醫提出了更荒唐的建議,要對二手房交易加以重稅,以此抑制需求,從而壓低房價。對這個愚蠢的處方,經濟學家薛兆豐先生已經撰文批駁,不必我多言。 房地產行業本來只有小恙,但卻被一幫庸醫治成了大病。如果再這么看下去,只怕大病就要治成絕癥了。 謝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