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豐:重稅豈能壓房價 這是怎樣一種經濟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3日 08:15 新浪財經 | |||||||||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薛兆豐 據《北京現代商報》報道,在5月13日一個研討會上,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建議用征收增值稅的方式,抑制房地產過度投資需求和房價上漲。“譬如買房者在5年之內轉手的話,就要加征30%的稅收。”李稻葵認為:“這種方式將最終控制房價的不斷上漲。”
看了報道,我心頭一沉——這是怎樣一種經濟學!若天底下真有這么過癮的事情,若重稅不僅能阻止地產商搶地蓋樓,還能讓政府增加收入,讓老百姓買到廉價樓房,那何不能把重稅推廣到汽油上?藥品上?水電上?教育上?最終到“中國與世界”的所有商品上去? 根本沒那回事。古往今來,征稅從不壓低商品的價格。相反,征稅必然引發三個事與愿違的結果:一是挫傷供應商的積極性,使本來就稀缺的商品進一步減少供應;二是商品供給減少,會使商品進一步提價,增加消費者負擔;三是政府平添一個“揩油”的借口,因為不論法律如何規定,稅賦實際上都是由買賣雙方共同向政府支付的。 不是航天高科技,只是日常經濟學。對供應者而言,商品的價格越高,其供應商品的意愿就越強。房價是因買家之爭而推高的;而推高了的房價,會向賣家發出利誘信號,鼓勵他們把更多資源從別的用途轉到房地產上。這些資源包括土地、建材、建筑設計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和物業管理人才。 土地,本來可以建更大的公園;木材,本來可以印更多課本;鋼材,本來可以造更多輪船;人才,本來可以把《紅樓夢》研究得更透;但它們(他們)都因為房地產的高價走到了一起,結果只有一個:增加了房地產的供應。 然而,若政府中途殺出來,以重稅的方式,拿走了上述資源所有者的殷實報酬,那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開放商會喪失進一步集資買地的熱情;木材、鋼材和人才會逐一回到原來沒那么急需的用途上去,整個市場上可供應的房屋量會減少。 對需求者而言,商品的供應量減少,他們購房的代價就提高。要知道,政府對房地產交易征收重稅,并不影響需求者的貧富排行。最富的人仍然最富,最窮的人依然最窮。政府要是禁建豪宅,那富人也還是可以買下四個門對門、背靠背的普通單位打通。征收重稅,結果不可能是窮人更容易購房,而只可能是所有人都得為購房支付更高的價格。 重要的問題是:政府向地產商征稅,或者向購房者征稅,兩者有區別嗎?經濟學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兩者沒有任何區別。不管政府規定稅賦是向哪一方征收的,都不影響買賣雙方分擔稅負的比例。這是拉姆齊法則(Ramsey Rule),任何接觸稅務問題的經濟學學生必學的內容。 拉姆齊是說:在食鹽的交易中,由于需求者好歹都得吃鹽,需求較缺乏彈性,所以即使政府向供應者征稅,稅負也必定會轉嫁給需求者;而在青菜的交易中,由于供應者好歹都得把當天的青菜賣掉,供給較缺乏彈性,所以即使政府向需求者征稅,稅負也必定會轉嫁給供應者。 顯而易見,政府以打擊房地產高價為名而抽取的稅收,并非無中生有、從天而降,而是供應者和需求者共同支付的——只是較缺乏彈性的一方,支付的比例較大;較富有彈性的一方,支付的比例較小而已。 問題是,對地產商而言,地產物業可不是易腐品,他們比購房者有大得多的回旋余地。價錢不夠高,可以放著不賣;要交重稅,也可以放著先不賣。近期地產商囤積房屋的現象,是五花八門的調控措施出臺的必然結果。整個樓市熱潮中,究竟是誰造成的短缺?誰造成的囤積?誰造成的價格攀升?誰向政府交納了大部分的房產稅?基礎經濟學告訴我們:都不是地產商。 若是我搞詩詞的父親說“政府再抽一筆,就可以壓抑房價”,我會笑他根本不懂經濟;若是美國議員這么說,我會說他為了博取選票而信口雌黃;若是經濟學入門者這么說,我樂意把拉姆齊法則用十行代數推演一遍;但若是“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研究中心里傳來的政策建議,我就只有擲卷興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