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從喬致庸胡雪巖到中央銀行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4日 08:39 新浪財經 |
郭田勇,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經濟學博士。曾在人民銀行煙臺分行工作,現在中央財經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并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證券期貨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員。 4月24日-4月30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郭田勇。----編者按 從喬致庸胡雪巖到中央銀行 4月24日 星期一 文/郭田勇 前段時間,一部歷史劇《喬家大院》在熒屏里在熱播。劇中主人公喬致庸(1818-1907),秉承誠信經營、吃苦耐勞的理念,一步步地將家族的票號生意發揚光大,實現了“匯通天下”的夢想,成為一代晉商的楷模。套用時髦的詞,喬致庸可謂“草根金融”的杰出代表。 可就在同一時代,還有一位看起來更牛的金融大腕,就是徽商的代表人物——胡雪巖。 胡雪巖(1823—1885),安徽績溪人。他從辦阜康錢莊開始,仰仗湘軍權勢及官府勢力,十多年間驟然暴發。他經商半個多世紀,家財億萬,富可敵國;混跡官場,大紅大紫。并榮獲清朝政府賞穿黃馬褂、賜二品頂戴、紫禁城騎馬行走等種種殊譽,成為名噪一時的紅頂商人。 看來,如果說喬致庸是草根金融的代表,那么胡雪巖可謂官商結合的典范了。但比較二人的商旅生涯,就會發現胡雪巖過得比喬致庸可要“爽歪歪”:胡雪巖官商結合的斂財模式,效率極高,個人財富在短期內扶搖直上,遠非喬致庸所企及;胡既是商人又是二品高官,級別大概相當于現在的省委書記了吧,社會地位也非喬可比;胡在情場如魚得水,快意程度勝過韋小寶,光二奶(古代叫姨太太)就包了十多房,等等。也難怪后來的商人們似乎更青睞胡雪巖了,不然的話,一句“當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做胡雪巖”怎么會一直傳誦到了今天。 不久前,一個經商的朋友上還信誓旦旦地告訴我,當今中國發財的最好途徑就是官商結合,結交大官發大財,結交小官發小財。我無語······,但愿他說的不是真的,但感覺他說的也可能是真的。管他呢,不去想了,幸好自己不是一心想發財的人,否則從五道口畢業后選擇來高校豈不是遁入空門? 但也許是因果報應吧,喬致庸在功成名就之后實現了軟著陸,將家族的煙火傳給了后代,自己在喬家大院里頤養天年,并一直活到了89歲。而胡卻沒有這么幸運,剛過花甲之年還未來得及享受天倫之樂,胡雪巖就遭到了滅頂之災,他破產了。 胡雪巖為什么會破產?分析深層次原因又能總結出很多,譬如:官商模式的內在不穩定性,他緊跟左宗棠卻得罪了另一重臣李鴻章,于是遭暗算,這值得現今的一些商人們引為殷鑒;與外資相比實力的懸殊性,他竟敢囤積大量生絲,欲與洋人斗法,結果被人家盯上了,類似當前的國儲銅事件;干部任用的失察性,用人只重業務能力而忽視了政治思想水平,手下的掌柜挪用大量資金自己去做生意,他卻渾然不覺,等等。 從金融學角度來分析,這里面包含了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但主要還應歸咎于流動性風險:胡雪巖一方面把大量資金借給了左宗棠做軍費,另一方面又拿出大量資金收購生絲,剩下一小部分資金在錢莊里做周轉用,沒想到還被手下挪用了,形成了嚴重的流動性匱乏。 蒼蠅不叮無縫蛋。1883年,在李鴻章手下商人的秘密策劃下,一場針對胡雪巖阜康錢莊的大規模擠兌驟然而至。12月1日,阜康上?偺栃嫉归],消息傳開,各地分號相繼關門。對阜康的擠兌引發了全國性的金融風潮,北京、揚州、福州、寧波、鎮江、漢口的眾多錢莊紛紛倒閉,取款者“不絕于途,街衢幾為之塞”,兩周內全國就有44家錢莊破產。史學家們甚至將這一事件稱為“中國的第一次金融危機”(參見2003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一代豪賈就這樣頃刻間土崩瓦解,并在郁悶中客死他鄉,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但在嘆息之余,我們也不妨做個假設:假如清朝時有中央銀行,情況又會怎樣? 的確,依據中央銀行充當最后貸款人的基本職能,遇到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危機,特別是這種全國性的金融恐慌,央行是定然要施以援手的。 但是,即便清朝時有中央銀行,央行果真有能力讓胡雪巖起死回生、或曰給他一個“華麗的轉身”嗎? 不妨將這作為一個“課后思考題”吧,請看明天《中央銀行能挽救胡雪巖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