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對改革的質疑之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4日 09:09 光明網 | |||||||||
楊紹福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發表言論認為,目前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的確面臨著嶄新的階段,需要對過去進行認真的反思,對未來進行慎重細致的規劃。在這個時刻,每個經濟學家都有責任為這種反思和規劃提供自己專業性的思考。(據《中華工商時報》)
對于常常處于爭論焦點的我國改革而言,的確需要對現有的眾多問題作出深刻的反思和真實的批判、分析。如同吳敬璉所言,每個經濟學家都有提供專業性思考的責任。但很顯然,對改革的反思和規劃,不僅僅是經濟學家的責任,改革需綜合考慮各種專業性意見或直觀性的聲音,需要其他行業貢獻出自己的“專業性思考”。 在我看來,對我國過去改革的反思,必須堅持以下兩個基本的原則。 一是不能完全以經濟學思維來設計改革方案。相對于其他專業和行業而言,經濟學無疑具有更強勢的地位。于是我們看到,基本上每個行業的改革,都缺不了經濟學的聲音。要么是經濟學家的思路直接被采用,要么其他行業的專家們,完全借鑒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形成本行業的發展思路。所以我們看到,經濟學思維常常超越行業的基本規律,決定著改革的方向。 如典型的教育產業化問題,這個改革方案的設計就很大程度上借鑒了經濟學的思維,而且可以說是簡單的借鑒。改革方案過多地關注這個政策能拉動多大的內需,并且把學生當成數字,將這些數字乘以每個人交的錢,就成了教育的收益,就可以用這筆錢帶動內需的增長。這顯然完全違背了教育的一般規律,而且對經濟學的借鑒也出現了偏差。 而在原來的醫療改革方案設計中,對市場這個“無形的手”的調節作用寄予了過多的期待,似乎有了競爭和選擇,這個行業就會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健康運行。但我們看到,結果并不如我們所愿,“無形的手”消失得無影無蹤,并沒能對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調節作用。 在其他很多行業的改革當中,經濟學思維也往往占據著過于重要的地位,而行業規律卻被拋到腦后,也沒有考慮到經濟規律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說,我國改革中的現有問題,有很多都不是經濟學思維所能解決的,而更應該加大社會科學在其中的話語分量,更多地尊重行業內部的發展規律。 二是如何對待對改革的質疑之聲。近來,對于我國的經濟改革、教育改革、醫療改革等,都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有來自民間的“非專業性”的,也有來自其他經濟學家的“專業性”聲音。實事求是地說,聲音大并不一定最有理,那些對改革的質疑并非全部都很科學合理。但對待民間的“非專業”聲音,我們卻不能簡單地以他們不專業就忽略,因為他們對改革有著最直接的感觸和體驗,他們的聲音,哪怕完全是情緒化的,也應該重視,因為他們具有評判改革成敗與否的最終裁決權,而且他們的評判依據本來就是自身的感觸和體驗的。二是對待其他經濟學家的批評或批判,也不能只是認為“他們是媚眾的偽精英”。這種居高臨下式的籠統反擊,對于反思過去的改革毫無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