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不僅僅是個社會問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8日 03:50 第一財經日報 | |||||||||
王建 與以往的五年計劃比較,“十一五”規劃的最鮮明特點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而要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則必須做到六個“堅持”,其中擺在第一位必須堅持的原則就是:“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展既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
經濟波動幅度逐漸減弱 自1978年起,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已經走過了27年,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27年經濟的平均增長率在9.4%,其中“十五”時期的平均增長率為8.8%,而近三年為9.5%。這27年中,中國經濟也經歷了許多次“大起大落”,例如1979~1980年的“洋躍進”,以及1984~1985年、 1987~1988年、1992~1993年的三次景氣波動。以前出現的經濟增長率的明顯起伏盡管原因各不相同,但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因此是政府希望通過宏觀調控所極力避免的情況。 從“六五”到“十五”的情況看,經濟增長率的波動情況有減弱的趨勢。“六五”時期,年度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幅度為290%(為最高年度增長率與最低年度增長率之比),“七五”時期為305%,“八五”時期為54%,“九五”時期為35%,“十五”時期為27%,說明中國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駕馭經濟的能力正在日趨成熟。中國馬上要進入“十一五”時期,那么在新的五年中,我們是否有能力繼續保持中國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勢頭呢? 消費率下降投資率上升 對這個問題,應當說我們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為經濟增長中已經醞釀著許多不穩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所造成的消費需求不足。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證明,即便是在工業化快速推進時期,消費需求占社會總需求的比重也在60%左右,到了工業化后期還會進一步上升到80%。中國在改革開放前,由于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實行了高積累、高投資的政策,相應壓低了消費需求的比重,但是改革以后進行了調整,消費率也出現了上升,從“六五”到“九五”,消費率平均為61.3%,其中“九五”期間為59.4%,但是進入到“十五”期間,消費率卻出現了急劇下降的趨勢,2004年已下降到53%,根據今年以來投資增長和貿易順差的情況判斷,2005年的消費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到50%甚至更低。 消費率下降的另一方面,就是投資率的上升,“十五”第一年即2001年,投資率為38%,去年已上升到44.2%,今年估計會繼續上升到46%以上。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相對于GDP的比重看,2001 年為38.2%,2004 年為51.5%,今年前三季度又上升到53.7%。 要保持經濟的較快增長,必須有足夠的需求拉力,“十五”期間中國經濟再現較快增長的勢頭,從投資率的不斷上升看,主要是被投資需求拉動的。在整個“十五”期間,投資對全部需求增長的貢獻高達59.7%,其中近三年更高達62.4%。由于今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可能達1000億美元,相當于GDP的5%,比2002年上升了2.4個百分點,所以可見近三年消費對新增社會總需求的貢獻只有35.2%,僅僅剛高過三分之一,這種情況可以說是世界罕見。 分配差距擴大影響再生產循環 投資需求高漲與消費需求萎縮的背后是收入分配問題。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收入分配是“大鍋飯”體制,這種體制極大地挫傷了企業家和勞動者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因此成為改革的對象。在1993年11月舉行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就是為要在中國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在分配體制方面的重大突破。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國在初次分配中已經成功地打破了傳統體制的束縛,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分配制度,但是現代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實行的社會轉移分配制度的建設,卻沒有及時跟上,由此形成了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急劇拉開的局面。從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普遍指標“基尼系數”看,中國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還只有0.3,到90年代中期已上升到0.4,目前則已超過了0.45。 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再生產循環是否能通暢進行的問題。社會的再生產過程由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這四個環節組成,分配環節扭曲,社會再生產的其他過程也會隨之扭曲。這是因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結果,是導致經濟增長的成果不斷向少數人手里集中,而社會多數成員的收入水平無法隨著經濟發展而相應提高,甚至可能下降,這樣就會擴大儲蓄和投資與生產規模,而導致社會的消費能力不足,其結果是導致生產過剩的矛盾。 分配扭曲導致生產規模與消費規模不對稱,這并不僅僅是理論分析,而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通病,生產過剩危機就是由于這個原因而爆發的。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生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第一次生產過剩危機出現在1825年的英國,當時英國的人均GDP還只有300美元,鋼產量也只有50萬噸,可見危機的出現與經濟發展的水平無關,與采用何種分配體制則是直接相關的。 生產資料占有制的實現形式,是對社會財富的分配,或者說,有什么樣的產權制度,就有什么樣的分配方式。在已經進入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由于生產資料也可以參與分配,就難免出現社會財富向少數人手里集中的情況,出現投資和生產規模過大而消費規模過小的情況,也沒有什么奇怪。 調節收入分配增強消費的拉動作用 從實際情況看,本次投資高潮起于2003年,由于投資的主要方向是重工業,而重工業的投資周期平均為5年,所以到2007年將接近本輪投資周期的終點,屆時就會出現大規模的產能集中釋放的局面。今年以來,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增長速度都不低,但許多重要生產資料的價格卻不斷下跌,貿易順差也不斷加大,這種情況實際反映的就是,在需求高增長的同時,供給能力卻增長得更快,已經表現出產能過剩逐步加劇的前兆。到本輪投資高峰過去的時候,投資增長率會出現明顯下降,而在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條件下,消費規模卻難以同產出規模相適應,如果仍然像近三年的情況,只能提供35%左右的需求增量,則經濟增長率就有可能從目前的9.5%,下降到5%左右了,如此,經濟增長則難免在“十一五”期間出現再一次“大起大落”。 所以,黨中央在關于“十一五”的建議中指出,要保持經濟的平穩與較快增長,必須“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如此才能“保持社會供求總量基本平衡,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實現又快又好發展”。因此黨中央的“十一五”建議把這個問題擺在“六個必須堅持”的第一條,是有極強針對性的。 不僅如此,在“建議”中,還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要求,并且對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問題進行專門論述,提出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注重社會公平,特別要關注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強化對分配結果的監管”等等,都顯示出對調整分配關系問題前所未有的關注,并已經把其作為“十一五”期間的一項重要工作。(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