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遺址將作為‘十一五’規劃的重點項目進行修復,預計資金投入為13億至15億元,資金主要是用于大量征地。關于大明宮遺址的復原規劃,已經得到陜西省政府以及國家文物局的批準。”24日,西安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告訴記者(10月25日《第一財經日報》)。
拿社會公眾和納稅人的錢來制造贗品,斥資十多億去修一個既不是古代也不是現代的仿制品,是否有意義?
顯然,對于大明宮的這次“重修”,與其說是重修和保護,還不如說是“開發”,是在遺址的基礎上“另起爐灶”打造一個“現代化”的21世紀版的“大明宮”。在這其中,文物保護的成分能占幾成,不言自明。因此,大明宮遺址的復原規劃,更像是打著文物保護旗號的“形象工程”。
當然,我們不是反對對文物進行保護。但是,我們也知道,對文物的修復保護有個原則,即“整舊如舊,恢復原貌”。讓歷史遺址保持一片真實的廢墟,大約是最安全的保護文物的方式吧。
顯然,我們現在的國力和財力,還遠不夠強大。正像公眾所質疑的,有錢去搞這些贗品,還不如改善現在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改善城市環境,還有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保障等,這些都比修建這個贗品更需要那15億。
斥資15億并不會讓國人“夢回唐朝”,相反卻會讓納稅人背上沉重的包袱。所以,筆者認為大明宮的復原應緩行。等我們真正國富民強、國庫豐盈,真正“夢回唐朝”之時再復原也不遲。現在,還是讓大明宮遺址質樸而真誠地面對著世人吧。(石敬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