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立:大學教育 我們應反思現實還是侈談成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7日 08:37 新京報 | ||||||||||||
物理學家楊振寧近日因說了句“中國的大學不比美國的差,辦得很成功”的話,再次成了爭議的焦點,此前,楊振寧還多次說過中國的中學教育“不比美國的差”。 愛國者有兩種,一是愛到深處都是情,一是愛之深而恨之切。楊先生顯然是屬于前者。以往,我們有個習慣,喜歡歷時性地比較,美其名曰“發展的眼光”。用這種方式看,中國的大學辦得當然是“很成功”的。
“辦得成功”指的是“量”上,當下中國的大學,不僅學校的數量遠超過20世紀上半期,各所學校的在校生人數也大大超過了以往。這是所謂以量取勝。但楊振寧所說的“差距”則肯定是在“質”上。國內這么多的物理學上的博導、教授,能受楊先生青眼相待的能有幾位?一所大學如果僅有“量”的優勢,而無“質”的提升,這所大學還能不能算“成功”? 重“量”不重“質”是當今中國大學教育和管理的一個重要的偏差。然而,在教育管理部門以及大學領導者制定的評價標準中,重“量”輕“質”的傾向仍相當明顯。“量化”管理的弊端日益凸現,然而“量化”不僅在教師職稱晉升中,在各類教育考核和評比中,都還在起著關鍵的作用。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需要的不是侈談“成功”,而是要學會切實地反省。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大學本科教育是“普及教育”,好像普及教育就是“放羊”、拿文憑。所以,教師在機械性地講授中浪費精力,學生在茫然中不知所措,屬于正常。管理者只關心不要出事就算完成任務。殊不知本科教育從精神層面上看,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而從學術的層面上說,也是創造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前不久,國際知名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指出,以目前中國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養出一流人才。丘先生在另一個場合,還指出過中國學生創造力的缺乏。難道丘先生的話不值得我們反省嗎? 楊振寧先生是西南聯大出身的學者。在烽火連三月的抗戰中,西南聯大仍舊人才輩出,的確值得研究。 但從以往楊先生的回憶,不難看出,他對于那時節的學術氛圍是倍加珍惜和贊許的。可是,也許楊先生沒有注意到,現在的大學,學術生態差,是所有為學之士所共感的。某些官場習氣,某些官場作風,直接危害的實際上是正常的學風的生成。 我們究竟是要辦大學,做學問,還是要延伸官場?怎樣通過深化改革,扭轉這類局面,不也是需要我們深思和反省嗎? 自信源于成功,反省導向成功。在沒有成功之前談“成功”,真的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反省一下。 □尤小立(江蘇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