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將“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聯系起來看
解決“用工荒”、大學生就業難并存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從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手
本報評論員 楊兆敏
昨天,本報刊發社評《正視“用工荒”背后的長期發展問題》,討論了部分地區出現的“用工荒”的原因及出路。而正如我們很多人所認識到的,“用工荒”是個復雜的社會問題,糾結著諸多領域的諸多因素。我們的視野可以再打開一些。
比如,當不少企業主拿著訂單苦于招不到工人、工廠無法開工時,很多大學畢業生卻在踏出校門之際即迎頭碰到就業無門。也就是說,一邊是企業“用工荒”,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二者何以并存?如果聯系起來分析,我們會得出什么啟示?
和以往不同,這一次的“用工荒”,由沿海發達地區向內地蔓延,而且“荒”的不只是技工,普工也“荒”。對此,人口學家從人口結構變化角度得出結論:我國勞動力短缺的趨勢不可避免。因為,每年新增勞動力絕對數開始遞減,勞動力不再無限供給。
為吸引農民工,企業紛紛漲工資、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福利待遇。必須承認,這些做法部分是彌補從前的虧欠。可是,工資總不能無限上漲,企業也得有個合理的利潤空間。出路不外乎要么產業轉移,要么產業升級。
轉移不難,升級卻不易。不過,不負責任的大規模轉移,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對此,我們必須謹慎從事。
“中國制造”大多處于制造業價值鏈低端,依賴廉價勞動力。隨著經濟發展,產業升級成為必然之選。
“不要只盯住制造環節,要努力把握產業鏈。”對“中國制造”的隱憂,不論是從前的“微笑曲線”(微笑嘴型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還是新近流行的“6+1”產業鏈理論(“6”指產品的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以及終端零售,“1”指產品的制造),闡述的都是同一個道理:制造處于產業鏈低端,而產品價值的90%由設計、營銷等環節創造。
而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我們的企業大多緊盯“制造”,對勞動力的需求,自然集中在技術工人和普工上,而在被忽視的環節上,正是大學生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
因此,解決“用工荒”、大學生就業難并存問題,最根本的,是要從產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手。
要讓我們的企業“不要只盯住制造環節,要努力把握產業鏈”,人力資源的培養至關重要。教育資源的配置如何更加合理、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很簡單,在農民工與大學生之間,隔著一張學位證書,即大學教育。而教育是一種投資。如果畢業即失業,或者低工資就業,則意味著投資失敗。那些傾全家之力、舉債供讀的家庭,如果最后因教返貧,他們難免會懷疑“知識改變命運”的深義。更何況,因盲目擴招等原因,一些高校教學質量滑坡,學生素質大不如前,用人單位只好碩士生當做本科生使,專科生的活兒由本科生承擔。這自然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基于專家的“我國勞動力短缺趨勢不可避免”的判斷,當我們將“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聯系起來看,我們的思考會更深入。其中之一,圍著高考指揮棒轉的教育制度、“唯學歷”論的用人制度,都應該早做調整,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實現人力資本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