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是農業生產污染逐步加重,土壤和面源污染非常突出。2007年,我國化肥和農藥年施用量分別突破5000萬噸和160萬噸,而利用率僅為30%~35%左右,大量流失的化肥、農藥造成了水體和土壤污染。每年產生的6.5億噸農作物秸稈和27億噸畜禽糞便,大部分得不到利用,已經成為農村重要污染源。
四是農村地區受到工礦污染和城市污染轉移雙重威脅。大多數農村工礦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工藝落后,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設施,對周邊環境污染嚴重。隨著城市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強,污染企業向農村地區轉移增加,成為農村新的污染來源。
五是農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嚴重,威脅國家生態安全。農村地區亂采濫挖、超載放牧、圍湖造地、毀林開荒等行為依然存在,生物多樣性減少,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加重,農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對國家生態安全構成威脅。
農村環保遇歷史契機
2008年7月召開的全國農村環保工作會議,對農村環境保護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描繪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制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領域,農村環境保護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同時,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跨越,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為加強農村環保打下堅實經濟基礎。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8年11月,中央頒布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等與農村環保密切相關的建設內容,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國家支持的重點。
近幾年來,各地積極探索農村環保有效模式,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為農村環保的進一步加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浙江實施了“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和“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江蘇開展了以“六清六建”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四川等省實施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福建等地開展了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工作。這些工作都積累了大量經驗和范例。
加強農村環保六對策
抓住擴大內需政策機遇,強化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按照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條措施要求,結合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實施,積極推進農村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設施、飲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設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逐步改變農村地區環境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現狀,提高農村污染治理水平。同時,加強農村產業生態轉型引導,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農村產業持續發展能力,為當地農民創造就業機會。
全面落實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針對重點流域、區域和問題突出地區開展集中整治,著力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城鄉居民食品安全、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實行“以獎促治”。圍繞“以獎促治”工作,開展配套政策、規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及時總結措施執行情況和各地經驗,真正把這項政策落到實處,讓農民得到實惠。
扎實推進村鎮環境綜合整治。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重中之重,科學劃定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水質監測和污染治理。制定完善農村生活污染排放標準,加強污染物處理。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優化農村工業布局,推進污染集中治理,嚴格環境準入,防止城市和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對畜禽養殖業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加強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從源頭控制污染。積極防治農村土壤污染和面源污染,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保障食品安全。
研究、完善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點,制定村鎮污水、垃圾處理及設施建設的政策、標準和規范。抓緊制定實施有利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加大農村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逐步建立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的投入和運行機制。完善考核機制,各級政府應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重要日程,制訂和實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方案。把農村環保作為對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把農村環境治理納入政府重大事項督察范圍。
進一步深化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建設工作,完善工作機制,發揮示范作用。對經過建設生態環境達到標準的村鎮,實行“以獎代補”。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加強農村地區資源開發監管,保護農村地區生物多樣性,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農村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生態經濟,發展農村生態產業,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擴大當地群眾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按照區域生態環境整體特征,建立和完善城鄉環境監測體系,定期公布全國和區域農村環境狀況。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自然保護區和基本農田等重點區域的環境監測。積極推動環保機構向縣以下延伸,加強人員培訓和能力建設,加大環境監督執法力度,嚴肅查處違法行為,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環境監察體系。開展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培訓活動,培養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能力。建立公眾參與機制,維護農民的環境權益。
張惠遠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