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評論員 商寅泉
一套58平方米的舊房子,掛出的價格是370萬元,折合單價約為6.4萬元/平方米。還有更驚人的單價是13.28萬元/平方米。這兩個價格都來自北京海淀區,學區房的房價。據媒體報道,中關村一小附近的學區房一居室單價已經普遍漲到9~9.5萬元/平方米,兩居室是8~8.5萬元/平方米,三居室是7.5~8.5萬元之間,這些均屬于相對真實的市場價。
要知道,這么高價的房子并不是什么花園洋房,這些房子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居民樓。它們貴,只因為它們是學區房,一個獨具中國特色的名詞。就是“學區房”這三個字,讓海淀中關村一帶、清華、北大、人大、師大等附中、附小的房子成了香餑餑,只有高價才能求得。
花高價買學區房,圖的是孩子能夠以學校服務片區的資格,堂堂正正地上這些學校。“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從起跑就占先,家長咬牙也要買學區房。筆者認識的一位同行,孩子剛4歲,每次參加活動,都聽她在和別人討論買房問題,中心話題就是買學區房。也可能是錢緊,從3萬元/平方米漲到6萬元,她還沒有出手買下,其焦急與憧憬明明白白地寫在她的臉上。
這位媽媽是一個典型,她代表的是成千上萬的人。擁有一套學區房,這恐怕是某一年齡段的男男女女們的最高理想。從大量的媒體分析與評論中我們都可以讀出,什么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什么家長對孩子過分上心,什么房價泡沫太大政府不管,等。學區房讓人糾結,在中國普通居民收入水平并不高的今天,為買一套學區房寧肯咬牙,這是一種什么心態?
缺乏自信,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改革開放以來,財富物質的增加,在給了人們最初的快感之后,接踵而來的是自信心的缺失,具體表現為對未來的彷徨,不知道下一步會怎樣。在教育的問題上,過于依賴客觀的教育環境。不可否認,清華、北大、人大、師大,是杰出人才的搖籃,但這些人才并不全是從附小就開始了其成為領袖的入門,天南海北,條條道路通羅馬,勤奮加天賦,一所普通的學校也有出千里馬的可能。從起跑線就開始領先,這種奮爭不是孩子的奮爭,而是家長的心態,學區房價格的節節攀升,折射出社會彷徨心態的亟需校正。而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合理,這也是原因之一。此屬于老大難問題,短時間沒人能夠解決。
學區房價格從價值上考量,目前可以判斷為高得離譜。學區房和整個房地產形勢有一定聯系,但學區房對房價的拉動,作用不小。觀察房地產價格,可以從學區房價格走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