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關于國美黃陳之爭,不必強求意見一律,也不會有意見一律。
有人看重輸贏。其實,黃陳都不是絕對的贏家或輸家。有評論者精辟地指出,國美這樣的結果,其實是最不壞的結果,這是資本最明智的選擇。最大的贏家不是黃,也非陳,而是貝恩資本,其通過債轉股已獲利一倍以上,今后勢必還將獲取更多利益。
如此妥協、講利的結果能達成,當然要歸功于香港的法治環境。
中國人喜歡將商業博弈稱為“商戰”,視同于傳統軍事與政治那種毫無底線、殘酷而野蠻、你死我活的博弈。幸而,香港并不同于我們所熟悉的“叢林社會”!
其實,現代商業中博弈雙方都必須遵守既定的游戲規則,因此是一種文明的博弈,與傳統斗爭實有本質區別。現代商業文明之所以能夠運行,其前提便是游戲規則的確立。在中國,顯然迫切需要造就這樣的公平,商業游戲的法治環境!這也是我們對未來中國商業環境的一個最大盼望!
相比于輸贏,黃陳之爭的有關事實可能最重要。遺憾的是,事實也是最難確知的。國美一案,我讀了極多的材料,在夜深人靜時,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讓我的理性和心靈都平靜的真實。但到頭來,恐怕我們都只知道一部分事實,并只能用我們的眼光去選擇部分事實。
投票的確是在香港法治文明環境下公正地進行的,但沒有人能預知未來的事實,即投票后國美未來的運行是好是壞?好比臺灣人選擇了陳水扁,這固然是民主法治的勝利,但結果并不好!德國人選擇了希特勒,結果更悲慘!
所以,秩序乃至法治文明不能窮盡一切,更不能代替人們對其他許多問題的探詢;人們固然要尊重投票的結果,但結果并不等于一切。因此,充其量,香港的法治好比一個新瓶子,但瓶子里的內容更重要。國美之爭,可能只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錢鐘書曾說過,中國人真厲害,國外的好東西,學一樣,砸一樣。在我看來,國美一案也還是這樣。最近有很多報道,中國的職業經理人是如何利用“期權激勵”在創業板上來圈錢的。先是配合莊家把股價抬高,再辭職套現走人。令人震驚!
許多人以法律形式上的規則為名,放棄價值觀拷問并為陳曉及貝恩開脫,這是非常可怕的。5年前,陳曉引入摩根士丹利控制永樂,他由職業經理人變成15%股東;3年前,他把永樂賤賣給國美,自己一躍變成國美股東和董事長;現在他又引入貝恩,控制住國美。三年后呢?或許他再賤賣國美給沃爾瑪,自身再成為沃爾瑪股東亦未可知。
我因此提出,管理學尤其是公司治理非常值得研究“陳曉路徑”——職業經理人以“內部人控制+外部勾結”,不斷將股東資產變成自我資產,實現利益最大化的路徑。
中國的公司之路上,職業經理人以不誠信的方式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路徑非常多,我個人注意到以下幾條:1.MBO路徑:國企高管以此化公為私;2.明星路徑:包裝學歷和經歷制造光圈泡沫,再與大股東合伙圈錢;3.陳曉路徑:內部人控制加引狼入室,最后自己做股東并控制企業;4.創業板路徑:職業經理人以”期權方式”上市,聯合大股東攫取股民,“功成身退”。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在進步中糾纏著野蠻,在現代的形式中殘留著叢林的精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