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國美控制權之爭早已在業界“鬧”得沸沸揚揚,目前黃陳雙方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進行“明爭暗斗”,媒體戰、增持牌、求援境外資本、起訴與罷免…… 花樣翻新,高潮不斷,斗得難解難分,勝負懸疑。
國美控制權之爭,其實原本是再普通不過的企業內部人事控制權爭奪的商業事件;然而隨著媒介不斷的催化和事件的加溫,現在創造出一場高潮迭起,引人入勝的現代版“商業大戲”,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欣賞”和關注、參與和討論。
從9月17日起至9月28日國美股東大會召開,新浪財經將陸續推出《國美紛爭:熱鬧背后冷思考》系列專欄文章。我們力圖跳出“黃陳之爭”,向讀者呈現對這一事件理性、客觀的觀察。
李興國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常務副會長
我曾參與過國美最初的品牌CIS、OEM定制的工作,因此對國美事件一直都很關注。從我的角度來看,國美股權之爭,對于中國品牌理論而言,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借鑒和總結的案例。
品牌不僅僅反映產品與服務差別的符號,不僅代表有形的產品,品牌還是無形資產,品牌還是一種文化,品牌是有感情的,很多企業把它當成一個生命線,把品牌與國家軟實力聯系在一起。所以日本的專家說,“我們的左臉是松下電器,我們的右臉是豐田汽車。”
品牌不僅僅是一個符號,不僅僅是一個注冊商標,它背后有很多內涵,因此它的價值,是很難用表面的數字來衡量的,F在尚無國際公認的衡量品牌價值的標準:美國人有六種評估辦法,但日本人不完全認可。而美國人對日本人提出的四種評估方法也不認可。這從一個側面也可以佐證,品牌的價值是是很復雜的。
日本學界有種說法,叫:“品牌就是不懷疑!”從網絡調查結果來看,國美事件已經影響到公眾對黃光裕和陳曉二人的評價。從網絡公布的報表信息看,現在的國美雖然取得一些成績,但是總體看,它發展得速度,利潤增長速度都降下來了,在一些主要的指標上已經落后于他的競爭對手了。也就是說,國美內部爭斗使得人們對它的未來產生了懷疑,使品牌的價值受到傷害。
此外,對于貝恩資本注入國美,也應該給予警惕。
我們應該辯證的分析資本對企業命運的影響。資本的本質是逐利,有些資本通過扶植企業獲利,有些資本是通過消滅競爭對手、限制對手獲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民族品牌豪門啤酒、小護士化妝品、活力28洗滌劑、凱歌電視、孔雀電視、燕舞收錄機等等著名品牌都在被收購后銷聲匿跡。
我們另外一些一線民族品牌發展受到巨大限制。例如:大寶化妝品、蘇珀爾壓力鍋、樂百氏飲料,中華牙膏等等也都雄風不再。美加凈一度被外方停止使用,是我們重新購回自己的品牌消費者才得以見到。
南孚電池一度是我們中國的驕傲,走向世界了,可是國際資本注入以后,對外銷售就被禁止,只能在國內銷售了。就如同當年我們的天府可樂、少林可樂、非?蓸,你質量再好,也不允許你擴大生產與異地銷售。這種限制與扼殺已經不是個案。
如果國美分家,那上市公司走出去勢必不能用“國美”的品牌,這肯定會對家電連鎖企業海外拓展產生影響。國美現在已經是全國馳名商標,是行業龍頭,老大跌倒,拓展肯定受影響。
當然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經濟實力減弱,企業一分為二,兩敗俱傷。二是品牌美譽降低,這是企業最不幸的形象。過去指名購買國美的東西,現在要產生懷疑——這還是過去的電器老大——國美嗎?還可靠嗎?還是最物美價廉的產品嗎?
既然這場紛爭已經發生,我們也必須要承認,國美事件為國美品牌的建設乃至中國品牌的建設都積累了寶貴的財富,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
首先,品牌形象是人建設的,與相關人士的個人形象密不可分,特別是創始人,一旦有觸犯法律等行為,對品牌形象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其次,品牌延續需要品牌文化,不能只重才,不重德,所托之人文化、理念不認同,后患無窮;同時,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要注意危機公關,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對民族品牌的維護要有預案,要有保護措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