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貪腐不僅僅靠內控
米華
近兩三年來民航業大案要案頻發,本月爆出的查案消息就有4宗,如果加上審計署在三大航的母公司審計發現的涉嫌犯罪案件線索4起,就更多了。
上述案件在披露民航業資源分配、權力尋租“黑洞”的同時,也表明,行業中各企業風險管控有待加強。
民航腐敗“十條規律”
本月13日,國家審計署極為罕見地公布了中國航空集團公司等6戶中央企業2008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其中有三家屬航空業。除了發現各種財務問題外,還發現涉嫌犯罪案件線索4起。
2008年,正處于高速發展期的三大航被金融危機“撞了一下腰”,全部出現巨虧,其中國航和東航還因為從事航油套期保值業務虧損更甚。此后,國家又“大手筆”刺激民航業,除了民航局公布2008~2010年投資5500億元用于改擴建和新建機場外,國資委還向三大航空公司直接注資上百億。
“行業或者公司環境發生大的改變的時候,包括向好或向壞,企業往往面臨的風險更多更大。這時風險管控不強的公司,就容易出現問題。”一位從事風險管控的人士表示。
貪腐現象最終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去年甚至結合行業特點,總結了十條規律,包括資金高度密集和成長空間大,使得民航產生腐敗的機會更多、風險更大、后果更嚴重;行業運作點多面廣,監督管控往往“超視距”,而且專業性強,發展速度快,使得腐敗容易被掩蓋;腐敗與日常工作如影隨形;“一把手”難監督、不受監督的問題比較普遍;少數群眾盲目攀比以及領導的無原則遷就助長了不正之風;案件查辦干擾多、難度大、不徹底,往往半途而廢,埋下隱患;技術密集和專業性強的行業特征,紀檢監察干部“進不去”、“聽不懂”、“看不明”、“查不了”的矛盾突出;原則性差,要求不嚴,好人主義;反腐敗的科技含量不高,特別是在財務資金管理領域的資金投入不足,影響了民航反腐倡廉的時效性。
此次審計署審計6家央企,37人受到處理,企業審計司司長陳塵肇答記者問時就稱:“這些問題的出現,從根本上講,是由于企業改革尚不到位,公司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特別是企業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和重大投資決策責任追究制度未得到嚴格執行。此外,也與個別企業領導人員遵紀守法意識淡薄等有一定關系。”
財務風險已是內控“末端”
“對外界來說,財務數據是企業經營狀況最為直觀的體現。但往往等到整個管控流程體現到數字化的階段,再想挽回或彌補,已為時晚矣。” 上海甫瀚咨詢公司董事黃燕秋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說。該公司是商業咨詢和內部審計的專業機構。
為此,企業應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在各個組織、部門間形成有效、互為監督、優化報告的內部控制體系。
企業風險管理,通常有五步走:保持清醒,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及其后果;制定風險管理策略;提出和實施風險管理解決方案;控制落實。其實這些風險管理,不僅適用于貪腐等財務風險,還適用于戰略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以及法律風險等其他風險。
幾年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中巨虧5.5億美元;前年國航、東航從事航油套期保值浮虧數十億;去年中信泰富炒匯巨虧……無一不是央企從事不擅長的、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繳納的財務風險“學費”。
黃燕秋總結了五種主要的風險管理方法:降低,即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發生后的有關影響;轉移,即將負面結果造成的成本轉移給他人;避免;以及按兵不動和放任自流等。
此外,對于一把手的貪腐風險預防,黃燕秋建議參考借鑒國外經驗。在國外,作為企業決策者,董事也有自己的行業協會或組織。協會為其會員提供經營管理、防范舞弊、風險管理方面的培訓,而會員之間互相分享經驗和交流心得的機會也很多。而在國內,只有各種各樣的董秘培訓,卻鮮少聽說有針對企業監督決策者(如董事會成員)的有效反舞弊培訓。
香港特許秘書公會副會長魏偉峰從另一角度強調了執行的“有效性”,“預防貪腐,一個是企業自身的內控措施要做好,另一個是,制定商業目標時要將系統、流程、人員的有效程度考慮進去。”包括成員的做法合規和誠信等。
在國際上,那些具備法律、財務、管理和公司治理等綜合知識與技能的公司治理專才,在企業有效管控與合規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而且監管機構除了證監會,如香港地區還有具備相當專業知識的廉政公署、商業犯罪科等政府執法部門。
魏偉峰還建議,企業應制定更合理的激勵機制,制衡貪婪的同時,給予管理層良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