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胡 南 楊 晨
去年3月,記者曾去采訪金融危機下東莞的中小企業。彼時,給記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滿城盡見的招租廣告。徒步隨便走進一個鎮里的工業區,工廠倒閉、裁員的消息時有耳聞,就連工廠外小商小販的生意也十分慘淡,不見了往日的熱鬧。
由于海外市場的急劇萎縮,這個外貿依存度極高的廣東重鎮經濟下滑明顯。東莞市近日發布的2009年對外貿易數據顯示,去年全年該市進出口總額941.5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7.0%。其中,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70.2%,去年出口387.52億美元,下降18.2%。
今年3月,重訪東莞,隨處可見的招聘廣告似乎昭示著一切正在好轉。記者發現,無論是代表著東莞高新技術的松山湖科技園區,還是典型的東莞鞋帽、玩具類加工貿易企業,受訪的人士傳遞的信息都是積極的——訂單自去年8、9月份起開始回升,存活下來的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今年1至2月,東莞市出口機電產品60.8億美元,增長27.1%,占同期東莞市外貿出口總額的70.5%。
出口增加,直接反映著企業主的訂單增加。企業主不愁訂單了,但是一個可能比訂單少更令人頭痛的問題已經出現,那就是大規模的用工荒。記者在東莞城區知名的智通人才中介市場看到,公告欄里貼滿了招聘啟事,但前來找工作的人并不多。人才市場的一名保安告訴記者,周末有大公司專場招聘會的時候前來找工作的人會多一點,但比起去年,現在找工作的人少了很多。
記者調查發現,東莞企業為了留住工人,普遍提高了待遇和福利,然而缺工的嚴峻程度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綜合分析來看,東莞企業用工荒至少反映出以下三個問題亟待解決解決:
第一,工資待遇不夠有吸引力。記者了解到,盡管許多企業提高了工資水平,但是平均水平仍然偏低。據了解,從今年5月1日起,東莞市最低工資標準由原來的每月770元,提高到920元。這樣的工資水平顯然已經不具備多大吸引力,在內地一些城市也可以達到這個標準。
第二,需適應擇業觀念的轉變。許多企業主不約而同地提到,現在80后、90后的工人不愿意做累活,一到工廠首先就問要不要加班,附近有沒有地方玩,并不太關注收入。80后和90后的年輕工人,生活條件比他們的父輩好得多,生存壓力比較小,這樣讓他們在選擇職業上有更大的空間。
第三,工作環境亟待改善。記者采訪發現,大型、規范的企業遠比小型作坊式企業更容易招到普工,但事實上,兩者之間的待遇并沒有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在于現在年輕人選擇工作時,收入因素已不是主因,他們更看重工作的舒適程度——工作環境優良,周邊配套設施齊全,勞動強度不高,對身體沒有傷害等。
不過,正如硬幣有兩面,事物的好壞應該一分為二的看才更全面。“用工荒”的確對當前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相信這種陣痛只是暫時的。用工難的同時,企業會加大資金投入,千方百計提高企業效率,如提高機械化程度等;而身為新生代的農民工則也會相應地提高自身技能,適應企業機械化提高的同時,為自己謀求更好待遇增添資本。如此一來,“用工荒”正是一種倒逼企業向現代化的方向轉型,從而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