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盛頓6月1日電 經濟隨筆:通用的警鐘為誰敲響
新華社記者劉洪
在過去的100年中,通用汽車公司作為美國工業的象征和榮耀,一度長期穩坐世界汽車業頭把交椅。但這次金融海嘯卻將“通用神話”擊得粉碎,也將美國“汽車之都”底特律拉進痛苦的深淵。
其實,通用目前的困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更重于外因。教訓無疑是慘痛而深刻的,只有正視這些教訓,才有助于通用真正走出危機。
通用的教訓主要在于3個方面。首先,缺乏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創新是一個企業的靈魂,但最近幾年美國汽車業卻失去了這個靈魂,每年推出的新品種不少,但卻幾乎都是“動力強、油耗高”的美式車翻版。在“低油價時代”,這完全契合美國人張揚的消費特點;但隨著世界進入“高油價時代”,高油耗車逐步失去了市場。此外,美國車商的多元化、多品牌經營策略也使其顧此失彼。以通用為例,旗下汽車品牌就多達8個。
其次,高昂的成本讓企業難以承受。同樣是汽車企業,日本豐田、本田等外來車商在美國雇工每小時成本約25美元,但通用等美國汽車業“三巨頭”的平均成本則高達70美元。作為百年老廠,通用有大批退休工人,每年的養老金、醫療支出達到數百億美元。這些不斷增加的壓力成為通用無法承受的負擔。
通用等美國汽車企業的高工資有其傳統。歷史上,底特律工人一度享有高薪及優厚福利,底特律所在的密歇根州也有“汽車慈善州”之稱。合理的勞工權益必須得到尊重,但當企業面臨生存危機,各方理應彼此讓步、共克時艱。但可惜的是,工會的強烈反對、政治家的左右搖擺和企業高層的缺乏決心使通用的每次改革都步履維艱,并最終將通用推向破產保護的困境。
再次,金融危機成為壓垮通用的最后一根稻草。隨著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并不斷向實體經濟擴散,美國個人消費下降,汽車市場急劇萎縮,汽車商融資渠道受阻,通用等美國汽車企業銷量急劇下滑,流動資金開始枯竭。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經濟危機中最直接的威脅,往往不是虧損問題,而是現金流問題,后者決定著企業在危機中的生存能力。但在這方面,通用又錯失良機,它沒有像福特汽車公司那樣未雨綢繆,在信貸市場凍結前籌措到足夠的資金,最終只能看著手中的現金逐漸用光,政府的初步救助也只是杯水車薪,F在,通用只能將殘存的希望寄托于破產重組。此前,美國第三大汽車廠商克萊斯勒已進入破產保護程序。
通用由美國經濟的榮耀變成美國經濟的沉重包袱,美國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過去10多年中,美國政府雖多次表示要促進汽車業的節能,但在汽車業以及相關利益人士的游說下,這些建議最終不了了之,高油耗汽車依然大行其道,高成本問題也一直未能破解。底特律未能抓住時機進行改革,最終為金融風暴所吞噬。
百年通用的歷史有如一部多幕劇,高潮迭起,但也不無悲壯,其破產保護更預示著全球汽車業重組的開始。通用的命運無疑正處于最危急時刻,要想走出困境,實現鳳凰涅槃,就必須痛下決心,進行壯士斷腕式的改革,全面創新節能型汽車,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美國政府也須采取積極步驟,為企業提供更多現金流,并想辦法刺激汽車銷售。
改革將是全面而痛苦的。但如果不采取斷然措施,用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的話說,通用乃至整個美國汽車業或許真的到了即將“消亡”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