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青
2009年,是中國民營航空業跌宕起伏的一年。從去年年末開始的奧凱股權爭奪到最近的東星停飛調查、之前的鷹聯獲得注資,一位航空業咨詢人士說:“一不小心,航空業變成娛樂業,各種光怪陸離的事情層出不窮。”
一位在民航界從業20多年的專家認為,在全球金融危機大背景下,航空業遭遇了自“9·11”之后的又一次重創,中國航空業也在所難免,無論是體積龐大的航空央企,抑或是尚在襁褓中的民營航空。
“東星停航”折射出來的問題很多,首先是民營航空的資金及經營實力問題。由于構成航空公司的航油、飛機、人員等成本都居高不下,其中航油成本就高達40%。如果沒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和專業背景,僅憑一紙牌照和賺一把就跑的心態,很難持久經營。
其次是民營航空的投資方式問題。為什么被很多人認為是最“親民”的航空業,反而演繹出了無數故事。2005年出臺的《國內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中,首次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航空業。隨后,民營航空公司如雨后春筍般誕生。
但因航空業是高風險、高投入、資金密集、低利潤率的行業,對安全性要求極高,更需要很長的培育期。而很多民營航空在經營過程中,由于資金等問題,股東頻繁更迭,股權關系更是撲朔迷離,讓我們看花了眼。
該專家建議,在投資方式上,民營資本不必完全控股,也可用參股等多元化方式,以方便隨時變賣股份抽身。
第三,是民營航空的定位問題。如果在與國有航空、外資航空的競爭中,民營航空不找準市場空白點,進行差異化經營,也很難生存下去。國內民營航空應該像美西南航空公司一樣,進行低成本的差異化經營,才能在與眾多航空公司的競爭中殺出一個“藍海”。
相關專題: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