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經歷這次金融危機,通過中投、平安海外投資失利的教訓,國內投資者應該意識到,跨海收購時不能盲目追求速度,應做好充分的盡職調查,不能僅僅重視被收購企業的風險,更要注重企業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整體金融市場的風險,包括政策和政治風險。
中投這回也在政策風險上栽了跟頭。中投某高管日前在公開場合稱,目前經濟形勢不明朗,發達國家也遭遇暫時的制度性和政策性變化,致使像美國貨幣市場基金這樣的投資品種都出現了政策性風險。
在雷曼申請破產后,中投公司投資達54億美元的Primary Fund被迫核銷持有的7.85億美元雷曼債券,基金單位凈值跌至0.97美元。被認為是“安全港”的貨幣市場基金跌破1美元凈值的情況,在其幾十年歷史上罕有發生,市場信心因此近于崩潰,包括中投在內的投資者紛紛要求贖回在Primary Fund中的投資。在資產清盤尚未完成前,目前無從判斷中投的最終損失。
富通“國有化”問題暴露出來的則是政治風險,在法律界人士看來,越是法律不完善的地方,政治風險就越高。一位熟悉中國平安投資富通事件的律師稱,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中國平安起訴富通以獲得賠償基金的勝算不會很大。
除政策和政治風險外,劉軍廠律師認為,國內機構在海外并購時還會在知識產權、人員、債務等方面遇到風險,“在這些方面我們缺乏一定的防范和應對經驗。”
一家金融機構的高管感慨說,遺憾的是,“我們國內的企業往往是在并購失敗后才會意識到其中的風險。”在充滿荊棘和鮮花的海外資本市場,若不上好風險意識這堂課,海外投資難免遭遇“嗆水”。
不可因噎廢食
“由于不公正的投資限制,以及境外經濟和政策風險,中投公司目前不會積極參與境外收購,進行大規模對外投資。”這是中投公司副總經理汪建熙12月6日參加復旦大學“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新秩序”論壇期間的一番肺腑之言。
類似的表白也出現在中國平安掌舵人馬明哲致員工的信中。在投資富通失利后,馬明哲在長達一千字的致員工信中暗示,平安今后的擴張重心將專注國內金融市場,并表示將把握中國未來金融業發展的機會,將中國業務做強做大。這與平安彼時宣布投資富通時那份“躍居全球性金融服務公司”的霸氣形成鮮明對比。
平安內部人士稱,經過富通投資失利一戰,平安在“出海”一事上的鋒芒大有收斂。在內部已明確表示將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發展國內金融業務上。
“中投、平安在海外投資上發生巨額浮虧,投資的出發點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只是投資時間過于倉促,在投資時機上把握不當。我國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步伐應當繼續,不可因噎廢食,不可因為畏懼風險而止步不前。”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評論。
有分析人士認為,倘若企業練好內功,懷抱著激情和理性揚帆“出海”,在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的當下,也未嘗不是一次名利雙收的良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