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每年都會造就無數巨富的產業,為什么從一開始就隱藏著層出不窮的陷阱與紛爭?其中的風險能得到控制嗎。
文 本刊記者 阮加文
10月15日,位于東莞的合俊企業宣告倒閉。當時獲悉這個噩耗的幾乎所有人都相信,是正在蔓延的全球性金融風暴為這個世界最大的玩具代工企業敲響了喪鐘。一些經濟觀察人士甚至不假思索的把合俊之死歸咎于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用工成本提高、出口退稅調整等等這些在珠三角地區耳熟能詳的不利因素。
合俊是怎么死的
然而,時隔不到1個月,隨著合俊企業的財務黑洞被漸漸揭開,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場導致7000人丟掉飯碗的破產悲劇其實緣于合俊老板投資福建礦業的巨額虧損。就像廣東許多地方官員對于珠三角企業所謂“倒閉潮”不以為然一樣,一位負責處理合俊善后事宜的政府人士對合俊死于金融海嘯的傳言同樣嗤之以鼻:“毫無疑問,合俊是死于盲目投資。”
對于一直依賴出口維系其繁榮的廣東來說,這場席卷世界的金融災難引發的全球消費市場低迷肯定會使成千上萬的企業舉步維艱,但合俊公司不在此列。作為美泰等世界級玩具商主要代工工廠的合俊,直到陷入風雨飄搖之前,其手上的訂單仍然有增無減,工廠也一直沒有停產,況且與合俊同在東莞而規模卻無法與其相提并論的很多玩具工廠,現在還有滋有味的活著,合俊怎么會在一夜之間倒下呢?
“偏離主業發展,過度擴張,一旦遇到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的沖擊,合俊的資金鏈就斷了。”一位長期與合俊高層保持密切關系的人士說,合俊投資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礦業,差不多是“找死”,他們對礦業投資的巨額回報垂涎三尺,而公司決策層中卻沒有一個人看到其中隱藏的巨大風險。
2006年,合俊的老板在福建大安買下了一個銀礦的探礦權,到2007年年底先后投入的資金達到了4億多元。這個一度被寄予厚望的銀礦正如一臺欲壑難填的抽血機器,不斷地吞噬著合俊的現金流,而兩年過去了,不怎么走運的合俊老板們在大安那個地方卻沒有挖出來半兩銀子。截至今年6月底,合俊企業不僅債臺高筑,集團總負債超過5.3億元,凈負債比率高達71.8%。一直到這個萬戶蕭疏的秋天,合俊的老板才如夢初醒——砸下數億元資金掘開的一個個礦洞,竟然成為曾經在整個玩具行業聲名顯赫的自家公司的墳墓。
這位人士說,即使沒有面臨今年嚴峻的經濟形勢,合俊企業也將因為資金鏈的斷裂而關門大吉:“為了賺快錢,他們拿出全部本錢,興沖沖的跑到那個礦業賭場上,但在賭桌上卻輸得精光。”
如今,掛在合俊公司大門上那把銹跡斑斑的鐵鎖,固然令人扼腕嘆息,而實際上,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合俊找銀子的故事都將成為中國礦業界的一個笑柄。但顯而易見的是,在這場民營資本甚至工業資本蜂擁而至礦業投資的大潮中,合俊并不是唯一倒下的企業,深陷礦業風險泥淖的公司列出來將是一個長長的清單。
11月1日,由法制日報《法人》雜志和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礦業投資開發與法律風險防范”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多位專業人士在論壇上披露的個案令人震驚,發人深省。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潘圣明長期致力于礦業投資風險研究,他的調查結果表明,看上去高深莫測的礦業每年盡管造就了成千上萬的巨富,但在每100個礦業投資個案中,能夠獲得相應回報的不到8個。這就意味著,一個讓人趨之若鶩的行業,大部分參與者的投資很可能付諸東流。
尋寶的幾大誤區
“參與這個行業的人風險意識太差。”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律師吳族春說。吳族春曾經擁有10多年的地質工作經歷,至現在也已做過10多年的專業律師。據他觀察發現,很多風險往往來源于一種極其簡陋的“尋寶模式”:發財心切的老板,帶著司機和一兩個已經退休的地質工作者,開著奔馳或者寶馬,滿世界找礦,到處尋找投資機會。
“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地質工作者,其專業范圍都是非常有限的,懂煤礦專業的不一定懂金礦,懂鐵礦專業的不一定了解銅礦原理,這種專業的隔膜往往導致自然風險,最要命的是,他們還完全無視礦權交易中的法律風險,而法律風險恰恰在礦權交易中無處不在。”面對前赴后繼的礦業投資人,吳族春一臉的無奈。
在礦業投資開發中,經驗常常是一種被高估了的東西。吳族春幾個月前接手的一個調查個案事實上證明了那些老生常談的經驗完全靠不住。
一年以前,浙江前衛公司經過初步考察,決定買下位于云南香格里拉的一個鉬礦的采礦權,通過多次談判,敲定受讓價格為6500萬元,先付定金1500萬元。此前有過鉬礦開采經驗的前衛公司一位專業人員認為,鉬礦儲量豐富,這已確定無疑,付了定金就算大功告成了。
幸運的是,前衛公司的老板在支付1500萬元定金之后,香格里拉如詩如畫的風景忽然讓他對即將降臨的巨額財富開始半信半疑。他想到了一個人,他就是吳族春。老板相信,只有當律師就整筆交易進行深入調查之后,才能確定下一步采取什么行動。
兼具地質經驗和律師素質的吳族春于是擬定了40個問題,并且圍繞這些問題,逐一展開調查。調查結果幾乎讓前衛公司的所有股東大驚失色:受讓的鉬礦礦區正位于雅魯藏布江、怒江和瀾滄江三江源頭,并且處于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范圍之內。在這樣的區域采礦,不僅違背了中國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承諾,與云南省人大的有關法規也是背道而馳的。
“這樣的礦權交易顯然是非法的,盡管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預辦出了采礦的各項證照,但要是進行開采,引發的嚴重后果將不堪設想。”吳族春的調查結論雖然終止了一樁看起來利潤豐厚的生意,卻避免了前衛公司6000萬元打水漂的可怕后果。誰都明白,一紙無效合同是不能保護當事人利益的,況且這些糾紛還會耗費無數的錢財與時間。
浙江另一家民營企業就沒有前衛公司這么幸運了。這家企業在內蒙古買了一個金礦的礦權,是從一個地勘單位買的,老板覺得是筆合算的買賣,就很快簽訂了合同,并且支付了2900萬元。然后,這家企業跑到內蒙古國土資源廳辦理采礦許可證,國土廳官員的回復對于這家企業來說幾近晴天霹靂:“這個證不能給你辦,為什么?這個探礦權不是這個地勘單位的,而是國家出資形成的,這個地勘單位只是承擔了這個金礦的勘查工作。”
這位官員還給這家企業的老板打了一個比方,地勘單位作為轉讓人不是一個合法的轉讓體,它就像一幢房子的建筑承包商,把屬于房地產老板的房子給賣了,這樣行嗎?肯定不行啊。
這個故事的結果可想而知,這家企業為了討回2900萬元,不只是讓老板精疲力竭,而且搭上了不計其數的金錢和精力。
青海金鑫礦業公司董事長嚴志才告訴記者,青海礦產種類繁多,資源儲量豐富,礦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比例超過40%,青海一時間成為礦業投資開發的熱土。所以,他經常能遇到總想在青海礦業開發中大顯身手的老板。但根據他的估計,大發橫財的不少,血本無歸的也很多。而失敗的原因無非是這么幾條:不能辨別地質資料的真假,沒有認真核實各種證照的合法性,對采礦作業缺乏管理。總之,表現出相當大的盲目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