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稱國際成品油價大跌難撼國內兩大石油集團“跟漲不跟跌”慣例
本報記者 辛紅
有如過山車的國際油價著實出乎很多業內人士的預測,從今年7月份的147美元,如今已跌破60美元關口。雖然國內成品油批發價也出現大幅下調,北京、廣州等地,一些民營加油站陸續降價,但在北京,國內兩大石油集團所屬的加油站價格并未調整。
一些車主們感到疑惑:“即便政策有一定的滯后性,為何咱老跟漲不跟跌呢?”
定價機制要有章可循
“政府應該把油價降下來。”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董秀成說:“無論國際油價高或低,我國都應適時理順成品油價格,當然在國際油價走低的情況下調整,對我國更為有利。”
而理順成品油價格就不是簡單的跟漲跟跌,而是形成新的定價機制。
董秀成告訴記者,從2001年11月開始,由于國際油價相對平穩,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求關系穩定,國內成品油價格實行與國際油價“掛鉤連動”的機制。即國內成品油價格參照紐約、新加坡和鹿特丹這三個市場,再根據基本雜費及國內關稅,加上由國家確定的成品油流通費用,形成一個中準價。兩大石油集團可以在中準價上下8%的范圍內浮動,制定具體的零售價。
從2001年11月到2003年,共調整油價13次,價格形成機制運行有效,使得當時的國內成品油價格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但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情況發生了變化。
“國際油價開始爆漲,如果國內再沿用三地掛鉤連動的辦法,我們的汽油和柴油價格就會暴漲。”董秀成說,“政府擔心國際油價飆升,導致國內的油價過快上漲,國內無法承受,因此取消了這個價格形成機制。”
2007年初,發改委制定了新的定價機制,即以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為基準,加上煉油企業一定的利潤而產生的價格機制,又稱原油成本法,但這個定價機制一直沒有實施。
董秀成說:“原先的定價機制沒有說取消,新的又沒實施,最近兩三年人們不知道油價什么時候調、怎么調、為什么調,引起一些誤解。因此,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須公開、透明,有章可循。”
補貼造成新的不公平
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大漲使得國內相關行業遇到較大生存壓力。為了緩解國際油價波動對國內油價及經濟的沖擊,我國一直都在通過財政補貼來彌補兩大巨頭的虧損。
據統計,前三個季度,中石化和中石油獲得的財政補貼分別為451億元和147.25億元,而他們的凈利潤分別是83億元和382億元。許多人因此疑惑,為何兩巨頭一方面獲得巨額利潤,一方面又要財政補貼?
“穩定油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相關企業的成本壓力和生存風險,有利于緩解通脹壓力,中石化、中石油確實為穩定油價作出了巨大貢獻。”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但補貼的確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你無法知道哪些是油差造成的虧損,哪些是企業應該提高效率、科學決策而避免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