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0日 14:05 經濟視點報

  近日,一個榜單的發布,將河南省臨潁縣一個一向不為人知的偏僻小村推到了歷史前臺,并十分惹人注目。

  國家統計局“全國2154家大型工業企業排序榜”榜單顯示,河南省臨潁縣杜曲鎮北徐莊村辦企業河南北徐集團位居全國谷物磨制業“龍頭老大”!

  更為詳盡的報道是:北徐集團下有30多個企業、固定資產7.5億元、年上繳利稅7200萬元,整個集團圍繞“一棵小麥”做文章,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化格局,這樣的村辦企業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大量村辦企業紛紛涌現,構成了

中國經濟的一大壯麗景觀。但剛到20世紀90年代,這些村辦企業又紛紛銷聲匿跡,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有觀點認為,北徐莊圍繞農業辦工業最終實現由窮變富的成功之路,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十一五”規劃建議強調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一個頗可借鑒的發展樣本。

  作為一個草根般的村辦企業,北徐集團由窮到富,是如何一路走來的呢?

  稿一:

  追尋北徐商道

  □經濟視點報記者 王海圣

  圍繞農業干工業

  事實上,只需前推30年,北徐莊還是個窮得丁當響的地方,當地人的描述是:“小半條街都是娶不上媳婦的光棍。”

  那么,北徐莊村是如何由窮變富的呢?

  “咋富的?我想主要是因為兩點:一是有好的帶頭人,二是圍繞農業干工業。現在,北徐集團由小麥到面粉、面粉到掛面到用麩皮做飼料、飼料喂豬,形成了一條黃金產業鏈。”北徐集團辦公室主任徐法青說。

  徐法青所說的“好的帶頭人”就是現任北徐莊村黨支部書記兼北徐集團董事長徐德全。

  北徐莊村“發現”徐德全是在1967年,當時徐德全20歲,身高1.85米,膀大腰圓。

  當時,交通尚不發達,許(昌)南(陽)公路為南陽市對內對外集散貨物的主要通道,拉腳運貨成為一個行當。徐德全便是拉腳人之一,經常是只身一人,一輛架子車承載千斤貨物長途跋涉,一次能喝下11大碗紅薯糊糊湯,人稱北徐莊的“鐵大個”。

  不僅是力氣大、能吃苦耐勞,徐德全脾氣還很好,成熟穩重。“這個人可靠。”村民私下說。因此,在1969年的北徐莊村第七生產隊大會上,徐德全被推選為隊長。

  “鐵大個”沒文化——小學上了3年半,書包扔了7個。但他很聰明。當年,徐德全就帶領七隊群眾種植了57畝煙葉,同時到潁河道挖沙出售,到年底一算賬,賣煙葉收益2.8萬元,賣沙收益1.2萬元,七隊隨即就買了5頭牛、6匹騾子和一臺小型拖拉機,據說拖拉機開回來的時候,引來了十里八鄉的百姓圍觀。

  1970年,北徐莊七隊投入5000元辦起了一個小型的編織副業廠,隨后又辦起了一個小型紅薯粉條加工廠,僅一個冬季,賣粉條5.7萬多公斤。

  就這樣,在隊長的位置上,徐德全一直干了8年,把七隊群眾帶上了溫飽之路。

  與此同時,北徐莊在6年時間里換了8任黨支部書記,村委會近乎癱瘓。

  鑒于徐德全的突出表現和在群眾中的威信,1977年,徐德全經上級批準正式入黨,同年擔任北徐莊村黨支部副書記,1978年擔任黨支部書記。

  由此,北徐莊人開始了一發而不可收的市場經濟之路。

  “像南街村一樣做出一番大事業”

  “我們并不是一開始就走對了路,我們是一路挑挑揀揀走過來的。”回首過往,徐法青感慨之余有點洋洋自得,“很不容易,外人聽了可能都不相信,我們曾主動放棄了很多已經干得很好的企業和項目。”

  就此,徐德全的說法是:“太難了,單是扭轉人們的小農意識就用了5年。”

  徐德全走馬上任時,北徐莊2500多口人,2400畝地,大部分人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許多人的思想認識還停留在“掙錢不掙錢,混個肚兒圓”的階段。

  徐德全想了一個點子——把部分村民送出去,把外地的開放思想帶回來。北徐莊有種煙的經驗,掌握有種煙的技術,徐德全決定把懂技術的村民送出去當技術員。1982年,經多方努力,北徐莊首批160人的種煙大軍開了出去,分赴新疆、黑龍江等地。次年,這些人陸續回來了,平均每人掙了2000多元。北徐莊人心里高興得像炸開了花,致富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

  如此,到1986年,靠勞務輸出,北徐莊5年時間陸續從外地掙回了270多萬元。

  也是這一年,北徐莊召開村民大會,展開了“我們是就這樣小打小鬧,還是像南街村一樣做出一番大事業”的大討論。討論的結果是:當然要像南街村一樣做出一番大事業。

  所謂“錢壯英雄膽”,有了錢,北徐莊人開始創業。

  1986年,北徐莊第一家村辦企業——潁河壁毯廠艱難建成。壁毯廠項目是北徐莊派到南陽做種煙技術員的村民發現的,不需要大的投資且無污染。由于選點準,壁毯廠投產當年即盈利7萬元。1991年,壁毯廠擴建,次年再次擴建,并在許昌、鄢陵等地設了7個分廠,到1993年,壁毯廠總產值已達790萬元。

  1988年,經考察發現,種塑料大棚反季節蔬菜能賺錢,北徐莊立即發展了50個大棚,同年他們又開辦了一個養牛場,把外邊小的、瘦的牛買回來進行育肥,然后出售。

  但北徐莊人很快發現,種植塑料大棚蔬菜季節性太強,村民閑多忙少,而買牛育肥同樣是時間跨度太長,不是致富的好項目。1990年,北徐莊果斷地放棄了塑料大棚種植和養牛項目。

  1991年,因開發礦泉水,同處一縣的南街村決定轉移一個村辦企業——造紙廠。北徐莊隨即承接了過來,不久便將造紙廠擴建到了年產萬噸的規模。

  1993年,因主要發展方便面,南街村再次向北徐莊轉移了一個村辦企業——餅干廠。北徐莊村不負所托,很快又把餅干廠擴建到了日產10噸餅干的規模。

  就這樣,到1993年年底,北徐莊村辦企業總產值達到2506萬元,利稅251萬元。

  挑挑揀揀中,北徐莊跳躍式地前進著。

  但是,一個想法開始在許多人腦海里翻滾——如果一直在承接南街村不要的發展項目,談何趕超?

  “學南街村的創業精神,但絕不原樣照搬”

  注目2005年,不能不驚奇于北徐莊的脫胎換骨——原來紅紅火火的磚瓦窯廠、水泥預制廠、壁毯廠、造紙廠等已全部砍掉了!

  而一個方向一致、規模龐大的北徐集團橫空出世——擁有固定資產7.5億元,籌建有第一面粉廠、第二面粉廠、掛面廠、飼料廠、生豬廠、種豬廠、紙箱廠等30多個企業。

  審視這些企業可以發現,全部是在圍繞“一棵小麥”做文章,環環相扣。

  轉產發生于1994年。

  這一年,北徐莊再次召開村民大會,討論了“我們到底應該學習南街村的啥”。答案是:學南街村的創業精神,但絕不原樣照搬。

  而事實上,最初,北徐莊是想原樣照搬南街村的,認為成功的模式可以復制,“但真去照搬了才發現,根本照搬不了,于是才提出了只學他們創新精神的口號。”徐法青說。

  正是這一原因,形成了目前盡管也是“村企合一”,但管理并不專制的格局。

  這一年,經多方考察,徐德全拍了板——河南是農業大省、小麥大省,加工面粉貨源充足且不愁銷售,屬朝陽產業,而且產業鏈還可由面粉延展到掛面。

  很快,北徐莊投資1200萬元、日產150噸的面粉加工廠建成。1996年,北徐莊又投資800多萬元建成了日產80噸的掛面廠。

  事實證明,做面粉加工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面粉供應不足,拉面粉的車在村外排老長老長的隊。”徐德全回憶說。基于此,1997年,北徐莊投資1700萬元,籌建了日產250噸的第二面粉廠,同時對掛面廠增加了4條生產線。

  這時,徐德全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經常有外地人跑過來“獻殷勤”:表示用較高的價格“包圓”收購生產面粉所產生的麩皮。

  “你們收麩皮做什么?”“做飼料。”一句話提醒了徐德全——我們自己為什么不做飼料呢?隨后,北徐莊投資2400萬元,建成了年產30萬噸的飼料廠。有了飼料廠,籌建養豬場便順理成章了。不久,北徐莊再次投資1000萬元,建成了年出欄10萬頭的生豬場。2003年,北徐莊又投資建成了年產30萬頭的種豬場,并在全縣組建了150個養殖基地,實行五統一:統一供應仔豬、統一供應飼料、統一技術管理、統一防疫和統一回收銷售。

  至此,不知不覺中,一個圍繞小麥做文章的完整產業鏈悄然形成,而且還做到了全國谷物磨制行業的“龍頭老大”。

 

 [1] [2] [3] [4] [下一頁]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