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倒霉企業家--政策風險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1日 11:32 《英才》

  美國的《埃克松—弗洛里奧斯修正案》中有以是否危害國家安全為標準衡量外國投資,這便為中海油橫上一道政策門檻。

  傅成玉:被懷疑的商業動機

  文•本刊記者 朱雪塵

  如果不是中海油獨立董事的猶疑,或許傅成玉今天已經坐在了優尼科董事長的辦公椅上。

  因美國政府阻撓,導致中海油并購優尼科失敗后,傅成玉一直郁郁寡歡。那么是什么導致了中海油的失敗?對于海外并購可能發生的政策風險又如何防范呢?

  今年3月30日是按照約定由中海油向優尼科提交準確報價的最后期限。然而,那天董事會上,獨立董事對于收購猶疑未決,最終導致董事會不歡而散。而在5天后,便出現重大變故。

  4月4日,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龍橫刀奪愛,宣布以25%的現金(65億美元),75%的

股票(1.03股雪佛龍股票換1股優尼科股票)收購優尼科公司。

  然而,在隨后兩家公司對決之中,美國政界要員參與其中,把商業收購扯上了

能源安全,至此,中海油雖然承諾付出185億真金白銀,但依然節節敗退。

  雖然此后,中海油及聘用的美國公關公司,多方游說,但是美國的《埃克松—弗洛里奧斯修正案》中有以是否危害國家安全為標準衡量外國投資,這便為中海油橫上一道政策門檻。 7月11日,兩位美國參議員寫信給美國商務部,要求審查中海油貸款是否違背WTO原則,7月13日,眾議院軍事服務委員會舉行了聽證會,會議內容圍繞中國的崛起可能給美國造成的威脅展開。

  面對政治壓力,中海油也不示弱,主動展開公關,消除“誤解”。在宣布報價后的20天內,傅成玉先后接受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多家海外媒體的專訪,反復解釋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的商業動機和價值。

  7月6日,諳熟英文的傅成玉更是在《亞洲華爾街日報》親自撰文《美國為何擔憂》。然而,在這場石油并購的“赤壁之戰”中,最終還是雪佛龍借助政策東風而令傅成玉敗走華容道。8月2日,中海油不得不宣布撤回對優尼科的收購要約。

  專家點評

  并購體現誰的意志 口述•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教授趙希軍/整理•本刊記者 朱雪塵

  據統計,2004年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規模比2003年增長了50%,并購金額接近70億美元,并有預計2005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可能達到140億美元。

  對于海外并購的風險,2005年中國并購年會上,很多專家也都把如何防范海外并購的政策風險列為第一要務。

  趙希軍指出:“國際企業的海外并購應該是自主發展的,但更主要的是體現了資本擴張的特征。比如花旗銀行到中國來并購,我們并沒有把花旗看成是美國政府;但相反,美國人一談到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就認為背后體現的是中國政府的意志。這值得我們去反思:怎樣使我們的并購更加市場化,更有經濟色彩而不是政治色彩。這涉及到海外并購的商業操作和國家戰略問題,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一定要商業操作。”

  同時,專家也指出,在政策風險無法規避的時候,必須注意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在中海油的并購中,高盛、摩根大通等中介機構參與其中,但是如果認為政策風險過大,就要提前做好預防,盡量降低各種服務費用。如果中海油收購成功,中介機構收取1%的費用,亦達1.85億美元,即14.43億港元。而中海油這點做得很好,雖然最終收購失敗,但只是支出了較少的中介費用。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9,87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