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巍柏
商務部研究院對500家外貿企業的抽樣調查表明,中國出口業務的壞賬率高達5%,以2004年中國5933.6億美元的出口額為例,中國因為出口產生的海外壞賬應該在300億美元左右。而在發達國家,出口業務壞賬率僅0.25%-0.5%。據商務部研究院院長柴海濤透露,商務部下屬另一家機構對中國1000家外貿企業的調查顯示,68%的企業有過因貿易對方信用缺失而使
利益受損的遭遇,其中損害最嚴重的就是信用風險所造成的拖欠貨款與合同違約,中國企業“應收賬款延遲收付”的比例超過50%。
值得注意的是,據新加坡鄧白氏商業資料有限公司的調查,有76%的中國內地企業發生拖欠貨款、貸款以及稅款的問題,其中以制造業的情況最嚴重,壞賬水平為3.52%,其次是貿易業務,達2%。數據對比顯示,中國出口業務的壞賬率可能已高達國內業務的2-3倍以上。
巨大的壞賬背后是巨大的應收賬款,這不僅為中國企業帶來了直接的收入損失,更嚴重的是影響了企業資金的周轉速度,并相應增加了管理費用和資金成本。因此建立起內部信用風險管理的基本工作流程,是極為必要的。其中首要的,就是確定適當的信用標準,即給予客戶最低的信用條件,一般用預期的壞賬損失率表示,并在同行業競爭對手情況、企業承擔失信違約風險的能力、客戶的資信程度等重要指標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判定客戶的信用等級,然后以此決定是否給予信用優惠。而在企業正常可接受的應收賬款周期內,則需要加強對應收賬款的分類管理和追蹤分析工作。在超出企業正常可接受的應收賬款周期之后,則需要加強企業的收賬管理能力。應收賬款作為一項企業的債權,完全可以視之為一種資源向別人進行抵押以換取流動資金,也可以考慮和負債企業進行債務重組或以貨易貨,甚至用司法訴訟來爭取應有的權利。如果是大型企業,則更可考慮通過金融企業提供的保理業務,而將應收賬款交給專業機構打理,完全將應收賬款的風險轉嫁,以最大化提高資金周轉速度。
(作者系ANBOUND安邦集團研究總部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