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2008年后中國紡織服裝業仍具備國際領先水平嗎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30日 15:14 國際商報

  盧洪雨

  2005年紡織配額取消對許多中國紡織企業而言,曾意味著美妙但緊閉的市場大門終于敞開。在這種美妙心理作用下,相當一部分企業開始進行大幅度產業投資。

  然而心理感覺終歸不是現實,想象中的市場大幅增長只是曇花一現,歐盟、美國的
特別保障措施接踵而來。

  面臨重新關閉的市場,目前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日子過得并不輕松:一些企業擴大了投資卻沒有找到擴大的市場,基本處于倒閉和瀕臨倒閉狀態,余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苦苦支撐,不過心態比較好,只要能堅持到2008年,針對中國紡織品的特別保障措施壽終正寢之時,光明也就真正來臨。

  然而事實果真如這些企業所想嗎?到2008年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力,還能在國際市場傲視群雄嗎?恐怕未必。

  原定下到中國的訂單流失到其他國家,其中不乏一些在紡織服裝業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隨著訂單增加,企業會追加投資,熟練工人會增加,勞動生產率會提高,完整的產業鏈會慢慢形成并逐步發展,他們的產業競爭力會大幅提升。而中國如果只保持原有水平,加上未來

人民幣匯率升值可能性相當大,很難保證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與若干年之前相對穩定的貿易環境不同,隨著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國際貿易環境發生明顯改變。這些改變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對外貿易,影響到直接從事進出口的企業。

  隨著時間推移,貿易環境變化對我國相關產業、乃至整體經濟的影響會慢慢顯露,如果政府、企業沒有預計到,也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幾年之后可能會有一大批中國企業倒下,部分產業因失去競爭力也將在市場消失。

  貿易環境呈現五大變化

  近年來中國進出口增速舉世矚目,在世界貿易排名中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32位躍升到2003年的第4位。尤其令國外企業和政府感到恐怖的是,相對于世界貿易總額個位數的增長,1978~2003年我國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6.4%,近兩年的出口增速更是超過30%,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份額的急劇擴張,將使其它國家所占市場份額不斷減少。

  中國對外貿易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五點:

  第一,對外貿易出現大量順差。

  由于中國出口增速超過進口,持續十多年的順差不斷擴大。2003年中國貿易順差254.7億美元,2004年319.5億美元,今年1~8月已達到令人驚訝的607.8億美元。

  巨額順差意味著

中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于外部需求: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達37%,大約拉動GDP3.5個百分點,而去年同期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尚為-1.7個百分點。國際市場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程度越來越深。

  第二,匯率政策開始調整。

  十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保持相當穩定的水平,對外貿易中的匯率風險可以忽略不計。然而今年7月由于各方因素的作用,匯率政策開始調整,穩定的匯率不復存在。

  1980年代日本的對外貿易發展和中國目前的狀況,比較相似。1985年12月“廣場協議”之后,日元迅速升值,到1987年底日元匯率升值66%。

  巨額貿易順差也帶來我國

外匯儲備膨脹,給熱炒中的人民幣帶來更大升值壓力,也給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以口實,認為巨額順差反映的就是低估并隨著美元貶值的人民幣。

  由于市場對人民幣升值仍有相當預期,對外貿易中的匯率風險開始顯現并逐漸增大。

  第三,國際貿易競爭愈演愈烈。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日益加深,都在努力擴大出口,導致貿易競爭日益激烈。這迫使許多國家尋求區域經濟合作,內部團結共同“對外”,以此追求出口增長。隨著歐盟、北美自貿區、東盟自貿區相繼建立和啟動,區域內貿易迅速發展。跨洲、跨洋等跨區域合作不斷增多,歐盟與智利、新加坡與新西蘭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其他一些雙邊自貿協定也在積極醞釀之中。這些區域合作組織的出現和醞釀,正是國際貿易競爭激烈的反應。

  第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

  在傳統貿易壁壘對國內產業的保護作用不斷削弱的情況下,出于保護本國產業的需要,各國紛紛轉而實施各種形式的新型非關稅壁壘。貿易保護手段不再是單純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如以環境保護為名筑起的綠色標志制度、綠色包裝和環境成本等綠色壁壘,憑借技術優勢構建的技術標準和技術認證等技術壁壘和保護知識產權等。

  由于具有形式合法、易于實施、可有效排斥外國產品進口而不易招致報復的特點,反傾銷與反補貼及各種保障措施,被視為保護本國國內產業部門利益的最佳方法之一。

  由于出口產品結構趨同,市場指向單一,發展中國家之間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市場上,存在激烈競爭,貿易條件每況愈下,貿易摩擦迭起。

  我國入世時有允許成員國對我出口產品采取特保措施的承諾,如反傾銷和反補貼中的“非市場經濟待遇”、過渡性具體產品保障措施、過渡性貿易政策審議機制及紡織品特保措施等,因此針對我國的特保措施紛紛出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國。貿易保護涉及的范圍和領域日益擴大,貿易摩擦和遭受的貿易保護有增大趨向。

  第五,政府在競爭中角色發生轉變。

  傳統的競爭是比較純粹的企業競爭,政府一般都置身其外,這種情況在國際競爭中尤甚。但在新市場條件下,競爭的激烈程度空前提高,技術與人才在國際競爭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加突出,推動各國政府紛紛介入其中。目前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制定了全球競爭戰略,政府外交都把促進經濟發展作為重要目標,國家領導人成為“超級推銷員”。許多國家的政府同企業界一起,在外國設立商務中心、產業貿易中心、辦事處等名目繁多的中介和協調機構。政府已開始與企業一道,協力開展著各種各樣的國際競爭。

  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能否持續

  美、歐對我紡織服裝出口設限,短期而直接的影響是:中國紡織服裝的出口數量大幅下跌、紡織服裝企業的利益大幅減少,從而導致一些企業倒閉,失業人數增加。長期而深遠的影響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的整體產業結構會發生改變,可能出現局部或全局性產業消失。

  浙江省的溫州地區,前幾年襪子行業非常紅火,生產企業、從業人員數量眾多。但當美國對中國襪子出口實施保障措施后,幾乎所有小企業都關門了,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產生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過去20年世界大部分紡織品和服裝的生產產能,已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服裝生產商主要依賴國內市場情況不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商依靠出口市場獲得增長。這種趨勢導致發達國家紡織品和服裝企業減少,紡織品和服裝行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工人也相對減少,面對激烈的進口競爭,許多進口國企業開始結構調整。

  早在30多年前,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就已向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轉移,當時的亞洲生產三巨頭——中國香港、臺灣和韓國是低成本服裝的主要出口商,對外貿易成為三大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園(地區)快速發展的驅動力。1980年代初出現新一批低成本出口國,這些國家有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其他地區的紡織服裝,主要是與歐盟生產商有共同生產協議的中歐和北非國家、以及一些拉美國家,在這些國家美國的生產商有生產共享協議。

  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為什么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首先是中國擁有大量廉價有技能的勞動力,管理有效且成本相對低,服裝部門工人縫紉本領高。

  由于低工資和高生產力,單位勞動成本比較低,這對勞動力密集型的服裝行業十分重要;其次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商與出口商,過去5年中國在紡紗和織布設備上的投資,超過任何一個國家,供應鏈的主要環節如準備紡紗的纖維、把纖維紡成紗線、把紗線制成織物、染色和整理、把織物裁剪并制成最終制成品,還有服裝和家用紡織品,在中國都非常齊全;中國也出現完整產業鏈,可在當地采購各種原材料,包括纖維、紗線、織物和配件,這使中國紡織品和服裝行業更具競爭力;最后是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擁有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縫紉技術,被行業認為可生產任何價位、類型和品質的紡織和服裝產品,從基本服裝到時尚服裝。

  但中國原材料價格并不低,棉花每年還要大量進口。勞動力價格雖較低,但也不乏有更低的存在,而且隨著經濟增長,勞動力價格在逐漸上升。近年來沿海地區土地、水、電、煤、油等要素日益緊缺,對維持中國紡織服裝競爭力都不利。而且中國印染行業在設備、技術、專門技術、生產創新、多樣性和研發領域,都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區。

  由于這些原因,中國的坯布要先出口到中國香港和韓國進行整理,然后再進口到中國服裝工廠進行加工生產。此外,中國的大部分服裝出口是訂單生產,由客戶提供樣品和材料,中國幾乎沒有世界公認的品牌和有經驗的服裝設計師。

  我們的競爭對手就不一樣了。

  以東南亞國家為例:孟加拉國、越南等國成本優勢突出,服裝廠工人最低工資僅為45美元/月,土地、水、電等能源價格也非常優惠;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世界上第三、第四大產棉國,紡織工業規模很大且實力雄厚,紡織服裝業是支柱產業,占全國制造業的比重分別為20%、46%,印度的紡紗、織布及印染業設備、技術水平很高,已成為我強大競爭對手;巴基斯坦擁有較強的紡紗業和織布能力,出口產品以紗、布等初級紡織制成品為主,其棉紗競爭力大有超越我國之勢。

  東南亞國家的劣勢是服裝工業規模不大,配套水平較低,面料依賴進口,接單能力有限,加工品種不夠齊全。但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采取保障措施的不確定性,會影響他們從中國的采購量,美國進口商會擴大與其他低成本國家的貿易關系。企業有更多訂單,自然會考慮增加投資,工人,熟練工人會增加,勞動生產率會提高,各種配套企業會出現,即使無法具備的條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代替,如菲律賓就不能當地供應符合出口質量的織物,但2天內就可從臺灣地區進口符合要求的織物,然后在菲律賓完成最后的裁剪工作。

  很多國家也在積極采取措施,培育紡織服裝產業的競爭力:近日巴基斯坦聯邦政府商業部公布的2005~2006財年貿易政策,積極扶持紡織服裝出口,其主要措施包括:

  第一,成立紡織服裝技術發展委員會。主要職能是加強職業培訓,促進技術開發,在技術發展委員會統一指導下,加強體系認證工作,提高產品質量;

  第二,扶持服裝產品出口。用研發基金向出口商返還6%的出口收益。為提高服裝生產,商務部會同勞動部對《勞工法》進行修訂,包括服裝廠一周七天工作制和延長日工時等;

  第三,對與紡織服裝產品出口相關的縫紉、印染、繡制、洗滌等服務業,由商務部推薦,中央財稅局批準,視同紡織服裝業享受代扣稅優惠稅率;

  第四,推動企業拓展出口市場。在重點國家和地區設市場執行官,所需費用從國家出口市場發展基金中列支。在歐盟設立特別機構,雇用當地有豐富市場經驗的行家和代理,獲取更多訂單,爭取更有利的出口價格。

  在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下,假以時日,完整的產業鏈會慢慢形成并逐步發展,其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會大幅提升。2008年之前,中國出口的主要市場——美、歐的數量在特別保障措施影響下增長相應緩慢,很難保證2008年之后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在中國具有較強優勢的紡織服裝產業尚且如此,其他產業、行業的情況只怕會更糟。很可能出現這樣的局面:當國際貿易環境發生改變后,大部分受影響的產業,其動態的國際競爭力會下降,市場份額相應減少;而一部分產業恐怕原有優勢不復存在,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失去存在基礎,就此消失。

  而在2004年,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額達到974億美元,約占我國出口總額的17%,紡織服裝產業的就業人口高達1900萬,如果將上下游產業包括在內,涉及就業人口將達1億人。據有關部門的測算,中國服裝出口若每下降1個百分點,全國服裝生產就要下降0.5個百分點,并將有3.6萬人失業。如果整個行業失去競爭力,可能會出現類似三十年前發達國家將紡織服裝企業轉向發展中國家,國內的紡織服裝企業也大面積地轉移到其他的發展中國家,而在此之前國內沒有事先預見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則以后不僅會造成國內大量的失業,也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較大波動。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