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法人》雜志:中國企業海外追約1000億美元債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8日 15:23 《法人》

  2004年歲末,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興奮地向外界透露:“全年進出口貿易額將歷史性地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然而,這個令人振奮的數字卻在驚人的海外商賬面前“敗下陣來”。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發布數據顯示:中國企業被拖欠的海外欠款大概有1000億美元,而且每年還會新增150億美元左右。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表示,1000億美元還只是個保守估算。

  如此高額的商賬足以掩蓋“歷史性突破”的興奮,這就好像是一個運動健將奪得了10
0米飛人大戰的冠軍,但他的藥檢卻呈陽性。

  什么原因造成了巨額的海外商賬?哪些方法可以預防海外商賬的發生?哪些方式能夠追回難討的債款?這些已經成為了中國企業的新課題。

  信用管理體系缺乏、經驗和相關知識的欠缺、對海外企業過分遷就,這些因素讓中國企業的海外商賬逐年增多,而風險管理意識的缺乏,是造成海外商賬的根本原因

  中國企業海外“嗆水”(文章1)

  文/本刊記者 王娜

  人們對中國企業的海外商賬問題從未如此關注過。

  2005年9月23日,一則關于“長虹簽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消息,再次引起了坊間對長虹巨額海外商賬問題的關注。此次簽約,長虹所費不菲,預計今年全年投保金額將超過5000萬美元,明年合作金額更是將高達2億美元。按照協議,長虹將借助中國信保建立更加完善的全球海外風險管理體系。雖然長虹對此舉與海外欠款的關聯不置可否,但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年末長虹的尷尬處境。

  時間回到2004年末,中國彩電出口大戶四川長虹發布巨額預虧公告,稱在美國遭受代理商APEX公司的大額欠款,長虹海外“嗆水”。一石激起千層浪,高達42億元人民幣的應收賬款不僅將長虹拖入經營泥潭,也揭開了中國出口企業海外欠款問題的“傷疤”。

  驚人的數字

  中國企業究竟有多少海外欠款未收回?

  遺憾的是,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仍沒有一個權威的官方統計數據公布出來。只是國家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給出了一個根據實際調研、上市公司公告及海關等相關數據綜合得出的估算值:中國企業被拖欠的海外欠款大概有1000億美元,而且每年還會新增150億美元左右。

  長期研究國際游資的商務部研究院外貿部專家梅新育認為:“由于政府部門并未就此舉行大范圍的全面調查,上述數據是否符合實際,尚待進一步探討。”

  對此,發布該數值的商務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韓家平也承認,資料的統計收集相當困難,但這個估算是有依據的:1990年中國海外壞賬已經達到100億美元,而中國企業的海外壞賬率是5%—20%,累計下來,就達到了目前的這個數目。

  而接受《法人》采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1000億美元是個保守估算,因為中國企業普遍有“家丑不外揚”的心理,一些存在大量壞賬的國有企業更是極力隱瞞,中國企業被拖欠的海外欠款應該更多。

  1979至2003年,我國進出口貿易額增長了40多倍,年遞增率為16%,2004年更是勁增30%,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大國。2004年歲末,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興奮地向外界透露:“全年進出口貿易額將歷史性地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然而,這些令人振奮的數據卻不得不在驚人的海外欠款面前“敗下陣來”。

  在對外貿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中國企業的海外壞賬也有增無減,是哪些因素讓它們在國際商海紛紛“嗆水”?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巨額的海外欠款?

  風險意識缺乏的代價

  中國企業普遍缺乏全面的信用管理體系,是造成了海外欠款高發的一個普遍原因。

  事實表明,中國企業大多采用低價競爭來擴大市場份額,一般把簽訂單視為經營成功的標志,而忽視了對進口方資信的深入調查。一項針對中國境內企業的調查顯示:目前已經建立完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的企業僅占11.2%,而這11.2%中,又有93.4%是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機構、外商投資企業、部分大型外經貿企業集團。

  從1987年就開始研究信用建設的韓家平對此深有體會,他說:“很多企業根本不知道還需要進行這個項目的建設,也沒有設立相關的職位和人員,社會上更沒有相關的人才供應。所以到目前為止,國內進行信用管理的企業相對還是很少。”

  另外,中國企業抵御對外貿易風險的經驗不足和相關知識的欠缺,是造成了海外欠款的主觀原因。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浙江省分會法律部副部長馬賽稱,相當一部分私企近些年才獲得自營進出口權,出口業務尚處在起步階段,外貿人才也相對缺乏,所以信用管理經驗欠缺,企業的風險意識和抗風險能力較弱,許多企業往往未充分了解海外買家的背景,就貿然接單。

  按照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2004年12月11日以后,境內所有企業都自動擁有了進出口權,一些剛剛踏入外貿行業的企業在抵御風險的問題上更是知之甚少。

  同時,中國企業在對外貿易活動時相關知識的欠缺,也讓海外欠款加劇,這表現在簽定合同草率與信息不對稱上。

  一業內人士對《法人》說:“外經貿部在很多年前曾向出口企業提供過一個合同文本,這個合同文本供當時的中國出口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時作為參考,并根據行業和具體情況進行相應調整。但這么多年過去了,國際貿易的變化非常巨大,很多企業卻還在用它,而且不根據實際情況作調整,認為合同只要簽成這樣就可以了。”他同時表示,合同條款會直接影響到欠款最終能否收回。

  在信息不對稱問題上。商務部公開網站上有一份土耳其經商處的材料:近期我處陸續接報有一些不法土耳其商家利用我企業信任及土耳其海關有關法規漏洞對我企業實行詐騙的情況。其慣用手段為,在通過互聯網與我企業取得聯系后,提出購買商品,并要求以D/P形式付款。待我貨物抵港后,以各種借口拖延付款時間。由于土耳其海關規定貨物滯港時間不得超過45天,否則將被沒收拍賣,且原進口商在拍賣中享有優先權。如欲申請延長滯港時間或辦理退運手續,都需由原進口商提供書面材料。上述不法商家正是利用了這一規定故意拖延時間,以期達到以低廉的拍賣價格獲取我商品的目的。

  這是一種典型的貿易保護,很多土耳其商人也利用這一點來坑害中國出口商。“當時有很多企業因為不了解情況而感到奇怪,并向我們咨詢。其實我們與商務部和土耳其經商處的相關人士多次溝通過這個問題。因為被騙的中國企業特別多,我們已經將這個情況向商務部作了專題匯報,希望能夠使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陸粵告訴《法人》。

  中國企業產生海外欠款的原因很多,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中國企業對海外企業過分遷就。梅新育分析造成這種遷就的原因為:中國出口產品中多數是一般性制成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較少,為了爭取出口訂單,中國出口企業不得不主要依靠價格策略,或在結算方式、付款條件、貨款追收等方面過度遷就客戶。

  出口企業以前一直以L/C(信用證)為主要結算方式,這種基于銀行信用的結算方式相對安全,但要求加收國外進口商5%的手續費。因此,為了降低成本,越來越多的進口商開始要求使用O/A(賒銷)或D/A(承兌交單)方式。這兩種結算方式現在已經占總貿易量的80%左右。使用O/A或D/A作為商業信用,雖然節省了進口商的成本,卻加劇了出口企業的收款風險。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李權教授也表示,有一些企業為了促銷,選擇的結算方式對收款很不利。采取匯付、托收的結算方式時,以商業信用為依據,風險很大。

  因此,結算方式上的遷就成為一些海外企業拖欠貨款屢試不爽的“法寶”。

  在外貿行業摸爬滾打了7年的陳先生告訴《法人》,他在交易時采用最多的結算方式是前T/T(出貨前買方支付全額或者部分貨款),其次是L/C(信用證)和D/P(物權憑證通過銀行到達買方,買方付款買單),因為這三種結算方式相對安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操作中,并不是一種安全的付款方式就萬無一失了。比如L/C和D/P,一些小國家的銀行信譽很差,它們有時候會和買家勾結,在沒有付款的情況下放單給買家。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買家會指定某船公司或者貨運代理,一些信譽差的代理也有放貨的可能。”陳先生強調說。

  領導者的責任心

  然而,大部分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企業發生海外欠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以上幾種,而是企業缺乏風險管理意識,這種風險管理意識的缺乏在于企業領導者的責任心。

  海外欠款的“主力軍”到底是誰?國有企業。這是《法人》在采訪過程中得到的一個共識。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信息咨詢部主任周明曾公開對媒體表示:“70%的海外壞賬是國有企業造成的。”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法人》,侵吞企業資產、中飽私囊是造成海外壞賬的直接原因。在國企改革“一賣了之”蔚然成風的環境里,通過“一些操作手法”先把好企業做虧、做垮,然后再用轉移到海外的小部分資產把原來企業買下來,這樣就達到了“損公肥私”的效果。也是許多國有企業虧損額驚人,甚至徹底破產,公司有關人員卻大發橫財的原因。

  而這些具體的“操作手法”也因時代的不同不斷改進,有媒體將其歸納為以下三步。

  早年常見的手法是,企業業務人員利用客戶資源,內外勾結,持續給外方發貨,卻不催款,而海外商人則為該人員提供回扣,或為其提供海外就業機會、子女海外留學安排等。

  后來,演變成企業管理人員通過在海外設立殼公司來實現資產轉移,從而獨吞腐敗“收益”。

  現在,國企改革進一步降低了上述操作的風險,因為原來企業管理人員或業務人員如果用上述手段侵吞資產,必然留下大筆爛賬,繼任者上臺之后,他們就有敗露的風險。

  “如果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虧損和破產國有外貿公司主要管理人員、業務人員的個人財產及其去向進行全面調查,結果肯定非常耐人尋味。”梅新育說。

  韓家平則舉例稱,北京市級進出口企業實際贏利的目前只有2家,其余的全部虧本。國有企業壞賬頗多,而在海外商賬追收方面,國企也表現的非常不積極。

  可喜的是,這種令人擔憂的境況得到了一些改善。曾在江蘇一家紡織品進出口公司工作過5年的沈先生告訴《法人》:“以前追求出口創匯的時候,大公司幾百萬、幾千萬的被騙,最后都是不了了之。這些年外貿公司搞改革,大部分都改為了私有制或股份制也是為國家減負擔。”

  通過種種分析不難看出,長虹遭遇巨額欠款一事,也正是因為企業缺乏風險管理意識造成的。因為APEX公司及其董事長季龍粉的斑斑劣跡,很多中國企業早有耳聞。

  APEX公司主要通過小額交易建立信譽,然后采用賒賬的方式進行大額貿易,之后也不還錢。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關于風險管理的演講”中稱:“APEX拖欠宏圖高科DVD貨款2.15億人民幣,拖欠天大天財DVD貨款3562萬元,拖欠中國五礦貨款2200萬美元。而2002年長虹出口額7.6億美元,其中APEX就欠了7億美元;2003年長虹出口額8億美元,APEX欠了6億美元。”

  如何增強企業領導者的責任心,才是防止海外商賬發生的關鍵。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08,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