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挺起中國脊梁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7日 09:51 《中國財富》

  在廣東,《中國財富》對諸多制造業企業進行訪問的時候,經常聽到老總這樣的抱怨:現在招聘一個技師比招聘一個研究生還難——據統計,目前我國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產品每年的損失近2,000億元;我國近年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9%,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至80%的水平。

  據山東省勞動保障廳提供的資料,目前山東省高級技術工人僅占技術工人總數的5%,
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在廣州市企業調查隊對全市制造業24個大類行業80家企業進行的專項調查后發現,企業中擁有高級技工以上技術等級證書的技術工人只占19.2%,即便是在引進高新技術的情況下,企業也只有19.5%的技術工人能完全勝任新技術工作。上海市總工會證實,上海市技術工人的實際地位正在呈下降趨勢,技工人數已經大幅度減少。僅2000年技工人數就減少了33.5萬人,反是中級工便減少了23.4萬人。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培訓處副處長王曉軍說,為了培養我國的技能人才,國家在全國設有3,790多所技術學校,可尷尬的是,每年招生時許多學校門庭冷落,好象沒有多少人再愿意熬上幾年的“冷桌子涼板凳”,畢業以后去當一個被人瞧不起的工人了。在上海市勞動力市場我們了解到,車工高級技師月薪僅為397元,電工高級技師月薪僅為574元,這讓很多年輕的技工難以接受,業已成為技術工人減少,制造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沒有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可以離得開制造業的發展;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放任自己的制造業成為洋制造的犧牲品。中國制造從制造到創造的口號已經喊了很多年了,但是回過頭來我們卻發現,我們的制造能力仍是深深埋藏在中國經濟脊梁上的一根“隱刺”。(上圖為工人焊接重型卡車底盤)

  易水寒/文

  “在不違背WTO規則的前提下,中國政府應當適當地扶持本國制造業的發展,”來自日立的經驗如是說。就在大量投資涌向互聯網和IT產業的狂潮下,略顯寂寞的中國制造業正在依靠內在的生長力量,迅猛轉型。

  日立與世界經濟共同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經濟在過去十年的糟糕表現仍然無法掩蓋日本企業在制造業上取得的進步。來自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日本的制造業產值占該國總產值的比例為19.5%,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日本制造業產值來源于高端或者中等水平的科技產品,這個比例較經合組織其他成員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而日本研究人員的數量也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經合組織成員,目前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但是,在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制造業并沒有今天這樣的風光,當時的日本頗像改革初期的中國,假冒偽劣盛行,大量的廉價產品涌向國際市場,使得日本制造在世界上成為低質廉價的代名詞。但是,隨著戴明質量管理理論被引進到日本,質量逐漸溶入到日本員工的血液中,成為日本制造成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切,都與日本政府對質量管理的大力推廣,有著直接的關系。

  日立中國總代表冢田實先生在接受《中國財富》采訪時介紹說:“為了將質量管理深入人心,日本政府設立了企業界的最高獎項戴明質量管理獎,這個獎項,很快便成為了日本經濟界追求的最高榮譽。被稱之為日本企業的‘諾貝爾獎’。這個獎項評選非常嚴格,每年只有1個~2個企業才能獲此殊榮。由于戴明國家質量獎的設立,提高了日本企業的質量控制和質量管理水平。以‘Inspire the next!(引領未來!)’為口號的日立公司,便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迅速地成長起來,擁有一流研發技術的‘日立制作所’,制造出了眾多聞名全球的產品,包括發電站、自動電梯、半導體、家用電器和其他五花八門的電子產品。可以說,日立的發展,和日本政府鼓勵創新、鼓勵發展高質量的制造業有著一定的關系。”

  除了制造以外,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核心能力,也是企業躋身世界最優秀企業的動力之源。如今,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名列前茅的日立公司,在諸多產業中都保持著技術領先的優勢。在高性能材料領域,特種鋼、電子材料(ANISOLM)都居世界第一位;數字媒體、民用機械領域,光纖存儲、電腦磁帶,日立也居世界第一;等離子電視、液晶投影儀位列世界第二;電子元器件領域,DNA序列器、評價電顯,為世界第一位;信息通訊領域,數據存儲、硬盤驅動器,世界第二……

  “自1910年創立以來,日立始終堅持‘通過技術為社會作貢獻’的企業理念為指導,日立集團幾乎已經成了先進科技的代名詞。在中國的發展中,日立中國也將研發作為非常重要的部門,通過與中國教育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開發出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產品。在這種理念下,日立集團已經于今年決定推動作為日立中國有限公司部門之一的‘研究開發集團’的獨立法人化,以便在研究開發方面加大對整個日立集團在華業務的支持力度,推動各種全球戰略商品的開發。”

  冢田實先生顯然對自己效力的日立公司頗感自豪,他說:“早在二十世紀70年代,日立便在中國設立了事務所,自此中國便成為日立集團最重要的海外市場和業務基地之一。到目前位置,日立已經在中國設立了大約100家集團公司,在廣泛的領域里開展著各種各樣的業務活動”。

  面對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的中國,日立集團自90年代起便不斷加大對華的投資,到2004年底,日立在中國的直接控股企業便達到88家,去年,日立CEO莊山彥悅表示在中國未來三年內增資將達到10億美元以上,這一切都表示日立已經敏銳地看到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并且正抓緊機會,成為中國市場上的贏家。

  “我們日立與世界經濟一同成長。”冢田實這樣評價日立在中國近1年來蓬勃的發展勢頭,這樣的胸襟和魄力,確實值得中國企業來學習和借鑒。

  特步:從“隱形冠軍”到王者歸來

  中國制造,曾經是中國企業發展競爭力,溶入世界經濟價值鏈的重要手段。在中國改革開放后的20年中,中國輕工制造業的發展,幾乎是與OEM的發展同步的。為此,美國著名的管理理論家西蒙先生來到中國,將一頂“隱形冠軍”的高帽獻給了這些雖然沒有自己的品牌,但其產品卻占據了世界上50%以上市場份額的企業。

  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大,我們卻發現,昔日的“隱形冠軍”們,今天卻越來越多地轉入了品牌塑造的隊伍,成為“中國品牌”大軍中的中堅力量。特步便是其中的一個。

  “我們要花10年左右的時間,趕上世界著名品牌比如耐克或阿迪達斯,進入世界運動品牌的第一陣營。”特步集團的掌門人丁水波在接受《中國財富》采訪時放出這樣的豪言壯語。

  如今市場上赫赫有名的“特步”品牌所屬三興集團曾經只是一個做國外體育用品OEM(貼牌)定單的行業“隱形冠軍”。從87年便開始做運動鞋,在其產品遠銷亞洲、非洲、大洋州、北美洲、南美洲的47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外消費者好評,但國內消費者卻還鮮聞其名。到2001年特步開始樹立自己的品牌,到2005年,特步總銷售預計達到10個億左右,其中國內市場將達到7億元人民幣。

  OEM產業要求勞動成本比較低。隨著東南亞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國際著名品牌將制造部分轉入到東南亞的日本、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但是在80年代以后,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強勁,勞動成本升高,于是,中國便成為了世界上最好的OEM市場,中國人力資源成本的低廉,在長達10余年的時間里,為中國經濟帶來了蓬勃發展的契機。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成長,如今在東南亞如越南、印度等,又崛起了新的低制造成本地區,勞動成本低于中國,于是,世界制造業的密集型勞動基地,便又出現向印度、越南轉移的情形,這就迫使我們企業,要開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的轉化。

  “現在在我們特步集團,OEM所貢獻的營業額越來越少,目前只占到40%。品牌產品為我們帶來的效益正不斷地加大。”但是,盡管如此,丁水波先生坦言長達20年的OEM經驗,至少為特步帶來了三大優勢。“首先是因為我們長期OEM,與國際企業和渠道商形成了良好的關系,這對于我們開拓海外市場很有幫助。其次,由于長期與世界級企業合作,使我們不得不接受現代先進管理理念,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優秀的企業制度,以及集約型的生產管理能力。第三個優勢,是在OEM過程中,對我們做設計,做原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盡管OEM成長、發展速度很快,不過在企業運作經營過程中,也有不少“成長的煩惱”。雖然他們由于長期與國際品牌的合作,使品牌觀、全局觀、戰略觀有較大的提升,但是在人才、設計等方面,還有不少欠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積累。對于特步這樣處于二級城市的企業來說,如何更好地吸納人才,便成了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另外,在資源整合,供應鏈的完善等方面,也是這些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而對特步來說,過去在OEM過程中采用的是項目管理的方式,如今成長為一個新興的品牌企業,在管理方面要進行提升,要從拼速度的項目式管理走向流程管理,需要有一整套的框架和流程,也是面臨的“煩惱”之一。而對于中國普遍管理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成熟的管理制度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企業只能通過不斷的摸索,來完善新的管理體制。

  要解決這些問題,特步也有一些自己的經驗。丁水波先生介紹說:“解決的辦法之一便是和世界最好的咨詢公司合作,來提升我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比如在品牌、廣告這些方面,我們近期正在和奧美合作,在生產流程管理方面,我們也在和咨詢公司進行嘗試性的合作。”

  無疑的,中國制造必須向中國創造發展,OEM也必須向自有品牌轉變,中國制造業才能真正地為中國經濟價值的提升,做出最大的貢獻。盡管西蒙先生將“隱形冠軍”的高帽子獻給了中國企業,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滿足于戴上這頂高帽,而不再為自有品牌努力,相信中國制造業的力量之源總有枯竭的那天。因此,在歡呼我們中國制造業的“隱形冠軍”越來越多的同時,我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OEM企業早日“王者歸來”。

  三一重工:文化是企業的核心創造力

  盡管在前一個階段股權分置方案把三一重工推上了輿論的峰谷浪尖,盡管梁穩根的“豬論”讓廣大股民頗感不快,但不可否認的是,三一重工是我國機械制造業這個領域中,真正能夠代表著中國制造實力的民營企業,也是頗令國人驕傲的制造型企業。

  在董事長梁穩根的眼中,三一重工的核心競爭力,便是三一品牌所代表的內在含義: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貢獻。從創業開始,三一重工便另辟蹊徑,以自我創新掌握發展主動權,站在與國際品牌齊平的位置上,集中資源研發出面向中國本土和國外客戶需求和應用的核心技術,并在這種基礎上實行全球采購策略,選用全球知名品牌配件,使三一的產品品質和適用性在競爭中能夠勝出。

  而能夠做到這樣快速發展,其核心的原動力便是企業的文化。梁穩根說:“企業文化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個很虛的東西,但我們認為這個東西是一個非常非常實在的東西。文化對企業的影響,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對決策層,對決策的影響。大家知道管理結構是要變的,流程也是要變的,但不變的是企業文化。企業的文化對企業的影響是很深遠的。三一從八十年代初期創業,到現在為止我們一直致力于實業,致力于制造業,沒有進入其他的產業,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另外,公司上市前,創始人始終沒有得到過任何分紅,我們跟員工在一起吃飯,我們在海外也沒有自己的資產。這個也是很奇特的。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我認為是企業文化,通過企業文化保持了公司的凝聚力,保持了公司的長期發展方向,與社會的長期發展方向一致,也就保持了三一的可持續發展。”

  而被梁穩根津津樂道的,不是什么宏觀大論的企業管理法則,不是什么大師的指教,而是短短的一段三一誓詞,無論在何時何地,他都能脫口而出:“我是一個華夏子孫。我莊嚴宣誓:永遠銘記自強不息,產業報國;永遠銘記艱苦奮斗,恪守誠信;永遠忠誠于祖國,忠誠于三一,疾慢如仇,恪盡職守,為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貢獻而努力奮斗。”

  所謂的“疾慢如仇”,梁穩根認為,慢,是當前中國企業難以祛除的通病。從企劃、立項、上馬,一個個新產品、新項目的誕生,都要一個個部門,經過無數的環節,要通過一層層研究,經過難以統計的審批程序,到真正走向市場,總是一種相當漫長的過程。慢,不但提高成本,而且貽誤戰機。慢,就是作風潰散,拖拉閑扯,甚至造成一項項可行的計劃和新產品流產,甚至最終導致企業的破產。三一重工把“慢”字上升到了疾惡如仇的高度,中國企業能如此鮮明地把“慢”字劃到敵方陣營的,三一文化可謂獨樹一幟,而在梁穩健眼中,正是這獨特的文化,才是把三一重工從一個不起眼的民營企業,帶到民族制造業的領袖地位。

  對于日本企業來說,最具競爭力的,是其強大的科技和質量的競爭能力。這種對科技和質量的不懈追求,使得日本公司能夠最大化地提升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完善產品功用,進而支撐日本企業的產品行銷全球,獲得最大的市場利潤。而這種頗富遠見的對科技和質量的投入,正是中國企業所欠缺的,也是中國企業必須盡快學習和掌握的全球化競爭中最有力的武器。

  特步掌門人丁水波語錄

  長期的OEM經驗,為我們企業品牌戰略的發展,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為世界先進企業代工的過程中,特步學到了那些世界級企業的管理方法,先進的制造經驗和提升組織優勢的現代管理技巧。

  長期的OEM戰略,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對于資源的破壞力比較大。這些粗加工的產品,我們的自造利潤越來越低,因此說單純的“中國制造”并不能給我們的國家帶來有效的發展,相反甚至是破壞。我們輕工行業對資源的占用量還不是很大的,特別是那些重工行業,對煤炭、鋼鐵、電力的消耗巨大,如果我們僅能處于一個基本的OEM領域,總是處于供應鏈的低端的話,對于我們一個低資源高消耗的國家來說,無法形成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需要政府在社會公用事業上,給予更大的支持。特別是在我們勞動密集型企業,外地傭工相對很多,但是,這些工人孩子的教育、就業問題,工人素質的再教育、文化素質提高等配套公用事業的提高,對解決我們企業的后顧之憂,讓工人安心工作,對我們這些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盡管我們企業可以解決一些如幼兒園、醫療室、員工培訓等等,但是并不能代替政府公用事業的發展,工人的后顧之憂并不能完全解決。同時,政府在公用事業方面的提升,將會使得我國農民,特別是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家庭的文化、技能素質大幅提高,也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的有效手段。

  三一重工掌門人梁穩根語錄

  “工程機械行業是個前景很好的企業。加上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中,這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達80%,而我國卻不到40%,如果中國城市化每提高20個百分點,就相當于從農村轉移一個美國的人口到城鎮,這意味著工程機械的市場潛力十分巨大。”“中國制造業是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必須由中國企業主導。” “假如說三一有很核心的資產,不是公司現在取得的成就,不是廠房設備這些固定資產,而是我們的核心文化。”“三一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品質改變世界。”“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我們在公司創立之初就一直在探討中國工業企業經營和改革之路。以前搞過責任制,后來又搞MBO,一直沒有找到好的出路。今天我們終于得到了這樣一個試點的機會,三一是幸運的。”——指近來被炒作沸沸揚揚的股權分置試點。“我在有生之年絕不會放棄對三一的控制權。”“創業是一種豪邁的事情。”“不會去炒股票期貨,不會去做房地產,未來五年內只做工程機械產品,不會再做其他的事情。”

  祖國大陸直接為臺灣打造的首艘巨輪“中華和平”號,于2005年6月10日上午9時50分在上海外高橋造船廠正式下水。“中華和平”號是一艘大陸自主開發建造的17.5萬噸好望角型散貨船,兩年前由臺灣船東中國航運股份有限公司向中船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訂造。經過兩岸造船工人的共同努力,新船比合約預定時間提前116天交船。中國船舶制造業自80年代進入國際市場后取得了迅速的發展,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目前已是世界第三造船大國。2004年,全國造船完工85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3%;手持船舶訂單335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8%。造船完工、承接新船訂單和手持船舶訂單已分別占到世界市場份額的14%、16%和15%。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