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協調發展需把握三大關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1日 12:18 新經濟導刊 | |||||||||
應該看到,地區發展的差距形成雖然與政策的傾向性有關,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天然因素有關,縮小地區發展的差距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在此期間,中央政府應該做的,是向欠發達地區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 文/李善同 侯永志 馮杰
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入世”過渡期也將在“十一五”時期結束。在全球化不斷發展和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不斷加深的情況下,迅速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依然是最緊迫的任務。因此,(1)鼓勵(至少不是遏制)資源和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以形成若干在國際上具有較強或很強競爭力的區域,應是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現實選擇;(2)在“十一五”時期乃至更長的時期內,由于中國仍將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上,還不可能有太多的資源用以解決地區差距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和內外競爭壓力的增大,地區之間的合作將不斷增添新的動力。如果說歷史上的區域合作多以保障資源供給為目的,那么,未來的區域合作將日益體現出以開拓市場、進行產業分工、尋求雙贏或多贏局面為主要內容。 地區協調發展的實現受多種因素制約,制定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除需要考慮前文提到的兩個基本前提外,至少還需要考慮如下三點: (1)地區發展不協調的諸多現象產生于體制轉軌時期,與特殊的體制背景有關,但體制并不是導致這些現象產生的惟一因素。在某些方面,歷史的和自然的因素甚至是不協調現象產生的主導因素。 (2)消除地區發展不協調現象,實現地區協調發展,既需要推動以市場化為方向的改革,在新的制度基礎上,尋求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又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市場;既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又不能不顧客觀條件的制約,提出超越現實可能的目標,采取激進的然而會帶來新的扭曲的政策。 (3)在逐步融入全球經濟的背景下,地區產業分工將呈現日益復雜的格局,一個地區既可以與國內其他地區產生密切的經濟社會聯系,也可以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產生貿易和投資關系。 鑒于以上諸點,制定和實施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應把握好如下三大關系。 抑制地區差距擴大的速度與提高國家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關系 由于地區差距業已引起廣泛的關注,被認為是影響和諧社會發展的新三大差距之一。無論如何,從現在開始,必須高度重視地區差距及其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并采取必要措施,抑制地區差距擴大的速度。 但是,應該看到,地區發展的差距形成雖然與政策的傾向性有關,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天然因素有關,縮小地區發展的差距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目標。事實上,在一個區域和人口大國,地區發展差距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從世界范圍來看,在當今最發達的大國經濟中,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地區發展差距。 還應該看到,當前區域經濟發展還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即:與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相比,發達地區的競爭力不強,因而帶動欠發達地區發展的能力不足。 因此,在“十一五”乃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個歷史時期,必須妥善處理抑制地區差距擴大的速度與提高國家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關系。 抑制地區差距擴大的速度,必然要求中央政府向欠發達地區投入更多的政策和資金資源。這種投入規模必須適當,力度必須適宜。適當的投入,有助于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和需求能力的增強,因而,也有助于發達地區競爭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央政府協調地區發展能力的提高。過度的投入,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收到縮小地區差距之效,但從長遠來看,則會影響發達地區競爭能力和財富創造能力的提升,進而影響到中央政府協調地區發展的能力,最終不利于地區差距的縮小。簡言之,“十一五”時期的區域政策既要考慮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又要考慮發達地區的發展;既要鼓勵要素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又要增強發達地區的競爭力。 在這種背景下,從中長期趨勢來看,我國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不僅會繼續存在,而且有可能繼續擴大。中央政府在此期間應該做的,是向欠發達地區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采取適當措施,促進其社會事業的發展,使這些地區居民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逐步與發達地區接近。 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與適當發揮政府作用的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配置要遵循利益導向,不能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不考慮要素的回報要求,運用行政手段,強迫要素按人們的主觀意志而不是按經濟規律在空間上流動。 但是,國際經驗和國內歷史經驗均表明,在市場經濟中,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并非無所作為,而是有著發揮作用的巨大空間,包括提供跨區域的基礎設施、引導地區合理分工、促進地區開展合作、支持落后地區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鼓勵發達地區帶動欠發達地區發展等。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和實施發展規劃,或運用經濟的或法律的手段,引導要素向區域政策的目標區域轉移;也可以運用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支持區域政策目標區域的社會事業發展。 支持地區之間展開合作與鼓勵各地區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和參與不同層次的跨國區域合作的關系 區域合作在范圍上的不斷擴大和內容上的不斷深化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通過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和協作范圍的擴大以擴大市場、提高生產和組織效率,是毗鄰地區加強合作的內在要求。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還是同一國家不同地區之間,都在展開著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區域合作。 現在,我國各種形式的區域合作(珠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地區、長江三角洲、泛長江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合作,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國家要在政策層面上和輿論層面上鼓勵地區之間開展合作。 然而,應該注意到,國內地區之間的合作應當是開放的,而不應當是排他的,不僅不同的經濟板塊之間要相互開放,而且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板塊都要在依托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向境外開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競爭力的提高將更依賴于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實現的產業結構調整效益。因此,各地區一方面要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之中;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跨國區域合作。東北地區可以參與東北亞經濟合作,西北地區可以參與中亞經濟合作,西南地區可以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等。 (本文摘編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重點課題《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問題2006-2020》中“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和政策”一文,題目為編輯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