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十一五警惕城鎮化超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9日 16:4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中共中央政治局探求城鎮化戰略 城鎮化速度統計有水分? 見習記者 王世玲 北京報道 “未來城鎮化的步伐應該是:2010年我國城鎮人口比重為46.50%左右,2014年可能超過50%;預計2020年的城鎮人口比重為57%左右,2023年可能超過60%。”10月13日,北京大學
9月29日下午3點,從教26年的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周一星首次步入一個嶄新的課堂——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同來講課的還有同濟大學唐子來教授。在唐子來介紹國外城市化發展模式和經驗教訓及借鑒意義后,周一星講解中國城鎮化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的建議。 雖然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特殊課堂,但周一星并不緊張。不僅是因為作為我國著名城市地理學家,這樣內容的課他已經講過數遍,更重要的是他手里拿著歷經3個月修改,國內數十位城鎮化專家討論后形成的沉甸甸的講義。 “集體學習的整個氣氛很好。舉行這次集體學習,說明中央正在關注城鎮化的問題。”周一星告訴本報記者。 的確,在稍后召開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被作為“十一五”期間的重要戰略之一,寫入五中全會的《公報》中。 要避免過度城鎮化 講課回來的周一星,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央領導關注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力求城鎮化健康的發展,努力避免有些發展中國家發生過的過度城鎮化現象。 周一星在以前的研究中曾經預測過我國“十一五”期間以至更遠時段的城鎮化發展。在中國城鎮人口統計標準多變的情況下,他認為“要正確預測我國未來城鎮人口和城鎮化水平的增長,首先要正確評價現階段我國城鎮化的狀況,建立一個反映實際的預測基礎”。 根據有關方面公布的資料,1996至2003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連續8年以每年1.43~1.44個百分點的水平在提高。周一星認為,由于統計口徑的緣故,1.44個百分點的增長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假象。 “分析這些數據的來源,是由于把4.7個百分點的五普(人口普查)和四普城鎮人口新老口徑的差值消化在1996~2000年短短5年內的結果,導致了連續5年的1.43~1.44個百分點的高速增長。然后又把這種速度簡單延續到了21世紀初,造成我國城鎮化已經連續8年以1.43~1.44個百分點高速增長的假象。”周一星告訴記者。 他用一種更正確的方法把4.7個百分點消化在更長的時段里,調整后顯示,我國1982~1990年間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0.89個百分點,1990~2000年間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0.79個百分點,1982-2000年間的平均速度為0.835個百分點。“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比較符合實際的城鎮化速度的基本數量級。” 周一星認為,城鎮化發展應當盡量與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水平相適應。他的研究表明“在中國,如果城鎮化水平一年增長0.8個百分點,那么人均GDP的增長率大體應該是8.6%。如果城鎮化一年增長1個百分點,人均GDP需要增長11%才能夠支撐。人均GDP增長率超過10%,有可能嗎?” 因此,他通過多種要素的比較,認為:“我國今后城鎮化水平一年提高0.6~0.8個百分點是比較正常的,也比較有把握,超過0.8個百分點就是高速度的,個別年份達到1個百分點是有可能的,但是連續多年超過1個百分點是有風險的,連續多年的1.44個百分點那是虛假的。” 周得出結論,“相比于世界平均速度一年0.3~0.5個百分點的城鎮化速度,未來我國城鎮化增速0.8個百分點已經相當快了。” “這個‘小小’的數字涉及‘大大’的向城鎮轉移的農民。”周在回答為什么在零點幾個百分點上“較勁”時說。 周一星解釋,不真實的所謂高速度,將會產生兩方面的誤導。首先是導致國家對21世紀城鎮化走勢導向和三農問題的解決產生誤導。“1.44個百分點的城鎮化速度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一年里要使2000萬鄉村人口變成城鎮人口。實際上目前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每年城市的新增就業崗位只有850萬左右,不到900萬。”即使把這些就業崗位全部都給進城農民,城鎮也容納不了一年增長2000萬鄉村人口。其實,城市還有4%左右的失業勞動力。 這種數據傳遞出“中國城鎮化速度很快、我國能夠很快解決三農問題的錯誤信號”。而實際上,中國城鎮化的任務非常艱巨,三農問題的解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是對地方政府會產生誤導。由于城鎮化已被看作政績指標之一,目前已經出現地方政府追求城鎮化高增長率的攀比現象。在國家城鎮化已經多年1.44個百分點增長的態勢下,“經濟發展比較滯后的地方,會覺得我至少要趕上國家平均水平吧。不然不是越來越落后?而經濟發達地區會認為,我的經濟條件要比其他地方好,更不能低于全國水平。”周一星認為,攀比的結果將會使我國城鎮化速度更加“居高不下”。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近幾年各省的城鎮化速度的數據,不少地方就是年增1.4個百分點,甚至有點內地省份達到2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這必將使得地方政府為了城鎮化而城鎮化,而不是根據國家和當地的經濟發展的實際來推進城鎮化。“城鎮化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是周一星最想表達的觀點。 城市不是越大越好 講課回來的周一星,另外一點深刻的體會是,中央領導在關注著構建我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合理的城鎮體系,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城鎮。 周一星告訴記者,我國小城鎮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的小城鎮發展得不錯。但有些地方,特別是內地,遠離大城市的小城鎮發展的不夠好,主要是缺乏發展的動力——沒有就業機會。小城鎮發展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不是規劃問題,而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基礎設施差,沒有特色,沒有產業基礎,沒有形成勞動力集聚。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城鎮化的道路之爭,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學術界一直有兩種爭論,一種認為應該以大城市建設為主,通過大城市輻射來推動城鎮化;另一種認為應該以中小城鎮建設為主。 對于這些爭論,周一星有自己的看法。“城市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它的功能和質量。”周說。 在周眼里,盡管這些爭論有些在觀點上是對立的——一個要發展大城市一個要發展小城市,但其思維框架是一樣的,即用城市規模來決定一個城市要不要發展,導致“規模政策。” 周的研究結果證明,城市的經濟效益和城市規模之間不過是一個正的弱相關,也就是說,總體上來講大城市相對經濟效益較好,但這兩者間的相關性很弱;并不是所有大城市的效益都是好的,有些小城市的效益就比大城市還好。決定中國城市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第一位的因素是投資強度,即技術裝備水平;第二位是產業結構,第三位的因素才是到城市規模。 因此,城鎮化發展的關鍵不在于重點發展大城市還是重點發展小城市,而是要形成一個有大有中有小的合理的城鎮體系。周一星認為,從“十五”計劃開始,城鎮化發展思路中,已不再強調“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小城市”,這是一種積極的動向,從“規模政策”的框框中走出來了,而是提出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這已思想延續到“十一五”規劃中。 城鎮化整體發展模式在理清思路的情況下,每一個時段都會有相對突出的重點。 “首先是抓大城市和城鎮密集地區的國際競爭力,要組建都市連綿區。”周一星指出當前國家城鎮化方略中要抓的兩個重點時說。 從現有條件看,周一星認為,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兩個比較成熟的、經濟實力較強的都市連綿區——以港深穗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和以滬寧杭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京津冀也有一定實力,這三個城鎮密集地區,盡管土地面積只占全國的不到3%,人口只占全國的14%,但其創造的GDP卻占到了全國總量的42%。 除了以上三個比較成熟的都市連綿區外,還有三個也頗具潛力的、將可能發展成為都市連綿區的地區,包括遼中南地區(沈陽-大連)、山東半島(濟南-青島-煙臺)和福建沿海地區(福州-泉州-廈門)。 此外,小城鎮的發展仍是一個重點。周一星建言,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國家應以1800多個重點鎮為突破口,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