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教育改革的產業化陷阱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1日 16:56 《資本市場》

  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改革,在觸及“產業化”的暗礁之后便成了社會各界激烈抨擊的對象。

  因為高校的高學費、亂收費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新聞已不鮮見;因為高校的擴建、改建而暴露的官員腐敗案件時有耳聞;因為高校招生的黑箱操作、行政機關的官僚做派而造就的機構臃腫、辦事拖沓、效率低下的作風也已使高校本身不堪重負……

  追尋中國內地教育改革的蹤跡,可以發現,“教育產業化”已經成了目前最令人憤慨的淵藪。實際上,這一論調問世至今不過7年,而其裹挾而來的積弊日甚,已足以令人瞠目結舌。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國大陸雖然地處腹地,但也不可避免地飽受了沖擊,外貿不力,內需疲軟。喝過洋墨水的經濟學家獻出良策,寄希望拉動內需來刺激經濟增長的思路也隨之出籠,因為中國社會素有“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國人向來省吃儉用,但在子女接受教育方面毫不吝嗇。惟有教育收費才足以逼使國民消費。

  1999年7月的高校大擴招本身并無太多詬病之處,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化是世界大勢,而其竟然源自于“拉動內需”作為可以啟動消費的理念,而且以“25%~30%的擴招速度,……每年擴大到400萬人,……每年可收取學費200個億及其在校消費40億,若以投資乘數估算,240億可以拉動1000億的投資和最終消費”。

  2003年9月,聯合國教育權報告員考察中國教育狀況后指出,“教育經費只占GDP的2%,政府預算只占教育總經費的53%,其余的47%則由學費來彌補”。顯然,教育成本恰恰就以教育產業化的名義轉嫁給了廣大的國民。這一思路委實是觸犯眾怒、招致民怨的失敗之著。

  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明文規定: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迄今20年來,政府沒有免費。農村居民勒緊褲帶,節衣縮食,而因為子女上學再度返貧的家庭不計其數。

  國民教育應該有公私之分。學者指出,免費是義務教育的應有之義,非義務教育則應該放手發動社會資金的力量,在政策上予以正面的扶持,使之緩解政府教育經費的窘境;而現實卻是,政策方面的細微變動便造成了民辦教育的萎縮;中國內地完全拋棄了民國時代早已形成的現代教育“三駕馬車”制度設計(公立大學、私立大學、教會大學),歧視民辦教育反而成了拖累自身的包袱。由此看來,掙脫制度之瓶頸才是教育改革的正道。

  本刊評論員 仲志遠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