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新財經:油價放開勢在必行 讓價格決定油價升降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1日 09:44 《新財經》

  文/梁小民

  廣東等地汽油荒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是什么引起了油荒呢?

  石油供給有限,需求增長迅速而引起的供求失衡當然是油荒的原因。但這是淺層的解釋。石油短缺是世界性現象,為什么在中國出現了這么嚴重的油荒?于是有論者將之歸因于
石油行業的壟斷,是壟斷者有意制造油荒。壟斷是石油市場結構的特征,但與石油的供給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壟斷并不會引起短缺。世界各國的石油行業都是壟斷或與壟斷接近的寡頭,但并沒有引起油荒。中國的通訊等行業也是壟斷的,但也沒有短缺。中石油和中石化對石油行業的壟斷的確在改革的進程中應該打破,以后也會逐漸打破,但這對解救逼在眉睫上的油荒沒有什么幫助。

  在對石油壟斷的指責中,有媒體揭露壟斷者在國內油荒時把石油拋回國際市場,更有媒體指責壟斷者有意逼發改委同意提高油價。這些指責反映了一個現實:目前的油價太低。石油行業壟斷者中石油與中石化盡管完全國有國營,但也是一個企業,起碼要自負盈虧。我國的油價控制在發改委手中,而不是石油企業手中。發改委參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紐約三地的加權市場價,加上運費確定國內成品油零售價,并允許石油企業在8%的區間內浮動。這種定價機制使國內油價調整滯后于國際油價一個月,從而引起批零倒掛(即零售價低于批發價)。當國際油價高于國內時,石油企業就會虧損,而因油價受到限制,只好出口成品油。所以,無論石油企業逼與不逼,改變成品油定價機制,放開油價是消除油荒的唯一選擇。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是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信號,只有讓價格按供求關系的調整自發波動,才能實現供求平衡。這些年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成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沒有價格放開,能有今天市場上物品豐富,要嘛有嘛的狀況嗎?事實證明,只要放開價格,供求就可以平衡。供求失衡存在于一些價格仍未放開的行業,石油是一例。按行業而言,90%以上的價格都放開了,而沒有放開的恰恰是對國計民生極為關鍵的行業。放開一般行業價格易,放開關鍵行業價格難。這正是價格改革攻堅的滯后性,也是下一步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

  放開

石油價格的確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像放開汽車、彩電價格那樣容易。但不走這一步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油荒問題,而且不能解決國民經濟中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我們的目標是要建立節能型經濟,節約石油是其重要的內容之一。但無論如何號召,說教,只要油價低,節約石油只能是一句空話。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美國人以開
豪華車
為時尚。改變這種時尚,轉開節油日本車的關鍵還是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之后,油價的大幅度上升。沒有價格作為堅強的后盾,節約任何資源都只是一廂情愿。中國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與人口眾多和經濟迅速發展相比,仍然是一個貧油國。不用價格逼人們去節約,誰還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呢?

  誰都認識到了

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性,但如何實現這種轉變呢?同樣不能夠靠決議、文件,要有切實有力的手段。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是勸出來的,是逼出來的。價格就是最有效的逼迫手段。當石油等資源價格低時,企業資源浪費效率低下仍然能活得滋潤,為什么要投資于技術進步?每個企業都滿足于這種狀態,哪會有整個經濟增長的轉變?美國70年代的石油價格上升逼出了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這才有80年代之后的經濟輝煌。我們也不得不走這條路——無論是現實逼的,還是自愿的。

  從短期來看,放開石油價格的確會給經濟帶來沖擊和震蕩;也許會引起經濟增長大為放慢,并對群眾生活有不利影響。但這是實現長期穩定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經濟學家總愛說,在資源有限下的選擇必然是有所得就要有所失。從整體經濟來看,利用價格手段實現增長方式轉變是長期的得遠遠大于短期的失。而且價格放開越早,付出的代價越小。當然,我們也不能不重視短期中產生的問題,而且應該把代價降至最低。只要政府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這還是能做到的。

  讓長期習慣于控制石油價格的政府放開不管,讓長期習慣于低油價的消費者接受高油價,確實有難度。但這種難不在于“行”,而在于“知”。只要觀念解放了,辦法就會出現。別總想“一放就亂”,要多想想“一抓就死”。“亂”比“死”好,而且“亂”是通向“治”的起點。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