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跨國公司與中國家電行業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0日 18:16 商務部網站

  一、概況

  家用電器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吸引跨國公司投資較多的產業。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家電領域的著名跨國公司基本均已在中國投資,就白色電器領域而言,全球所有著名的家電公司,均先后在中國建有生產基地;而列于世界500強內的20余家公司全部擁有對華投資項目。

  1、外商在中國家電業的資產規模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企業按不同所有制的劃分,2003年白色電器領域外商投資(包括外資獨資與中外合資與合作經營,不包括港澳臺資)企業167個,在全行業的比重為12%;從業人員9.65萬人,比重17.4%;資產總計464.5億元,比重22.3%;固定資產凈值153.7億元,比重32.3%。如果加上對家電專用的電機、控制器、傳感器、蒸發器、冷凝器等及銅管、鋁箔、專用玻璃等上游配件與材料業的投資,實際投資要大大高于上述數字。

  另據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上企業的統計,2003年外商投資家電企業的銷售收入605.4億元,占全行業的比重24.7%;利稅總額44.8億元,比重30.3%;利潤總額31.99億元,比重34.9%。

  2、外商在中國家電業的投資領域

  外商對中國家電業的投資領域是全方位的,但近三年在中國家電業的投資項目更多的傾向于兩類產品:

  一類是近年來需求高速增長的全球性產品,如空調器,2001年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生產能力750萬臺,至2003年增長了1.39倍,在行業中的比重由22%上升至24%。

  第二類是關鍵配件,如

冰箱壓縮機,2003年的生產能力比2001年增長了72%;在行業中的比重由36%上升到46%;空調壓縮機,2003年的生產能力比2001年增長了80%;在行業中的比重由80.3%上升到88%。

  從企業數量看,外資企業在白色電器領域的企業集中于空調器與小家電業,2003年兩行業的企業數分別占到行業總量的30%和47%;而從資產總計與固定資產凈值看,空調器業外資企業的比重約占到50%上下。

  3、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家電業的行業地位

  (1) 產量比重

  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各類大家電中的比重較為穩定,根據中國家電協會對重點企業的統計,2003年跨國公司電冰箱產量在行業中的比重18%、空調器比重25%、洗衣機比重24%、微波爐比重47%、冰箱壓縮機比重46%、空調壓縮機比重88%。

  (2) 出口比重

  部分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生產基地產品全部用于出口,因此在家電產品出口量中的比重更大,空調器、微波爐跨國公司出口量在行業中的比重約占到50%上下,在冰箱壓縮機、空調壓縮機行業出口量的比重更高。

  (3) 國內市場份額

  在不同產業跨國公司的市場地位不盡相同,電冰箱與空調器領域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趨于下降,洗衣機與微波爐趨于上升,外資在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器國內市場的份額目前在20%以下;微波爐行業因中資企業加大出口比重,外資品牌的份額有較大增長,2003年達到34%。

  (4) 增長速度

  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各類大家電行業的產量近年都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根據中國家電協會對行業內重點企業的統計,2003年在華家電跨國公司電冰箱產量比2002年增長了10%,冰箱壓縮機產量增長了21%,洗衣機產量增長了39%,微波爐及空調壓縮機的產量增長了48%,空調器產量的增幅更是達到50%以上。

  二、跨國公司近年在中國家電業的投資新動向

  家電產業近年進入產業整合期,跨國公司普遍對中國家電的未來有很強的信心,伴隨著國有資產從家電業這一競爭產業中逐漸退出,產業中大量并購案例連連發生,而跨國公司在并購業務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跨國公司仍在尋找機會繼續進入中國市場,對中國家電業的投資仍在繼續。

  2002 年三洋通過與海爾合作,在青島建設了冰箱壓縮機生產基地;東芝 2002 年通過與小天鵝的合資在無錫建立了洗衣機生產基地;2004 年下半年,東芝又通過與 TCL 合資,在南海建設其電冰箱與洗衣機的生產基地。松下 2004 年宣布將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總投資額 19 億元人民幣的松下杭州工業園,形成洗衣機、空調壓縮機、電飯煲、吸塵器等多種家電產品的生產基地;此外,還考慮成立一個研發中心。西門子新近對華白色電器的投資除增加電冰箱的生產能力外,日前正在南京籌建小家電生產基地。惠而浦近期的投資目標是采用收購的方式再次進入電冰箱領域,可能的目標是新飛。

  近期跨國公司對家電業的投資有如下特點。

  1、投資項目體現出產業升級趨勢

  跨國公司在這一輪的投資中已經明顯體現出產業升級的趨勢,在擴大生產能力的同時,通過占領高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的制高點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由于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越來越高,LG 的中國戰略隨之發生轉折,開始把最好的技術和人才引入中國,在擴大中國基地生產能力的同時把有競爭力的產品如對開門大容量冰箱與滾筒洗衣機拿到中國以提高利潤率。在中國市場取同樣產品戰略的還有三星,三星放棄低利潤率的微波爐生產而增加了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價值更高的滾筒洗衣機、對開門冰箱、數碼商用空調的生產線。

  西門子2004年宣布將在華推出定位在中高端市場的博世品牌,博世品牌獨立經營,增加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

  三洋在青島的冰箱壓縮機廠,產量的80%左右為變頻機種;恩布拉科將在中國生產基地推出其高能效、緊湊型產品;ACC 集團宣布將其最具優勢的高能效機種由奧地利引入中國生產。

  在高技術含量的高端產品領域,跨國公司的份額在穩定增長。在高利潤的小型商用多聯機領域日本大金占有約50%的份額;西門子一直穩穩占據著中國電冰箱與洗衣機高端市場。在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滾筒洗衣機市場,2003年底跨國公司產量在行業中的比重約37%,2004年以來由于 LG 與三星的進入與業績的大幅度增長,這一比重已躍升至53%。

  2、向產業鏈的兩踹延伸

  跨國公司早期對中國家電業的投資主要集中于建主機廠生產基地;主機的產業轉移帶動了關鍵配件及整條產業鏈的轉移,已經由關鍵配件延伸至鋼材、冷媒等上游原材料,當前的投資已經延伸至家電業的重要原材料鋼材與化工領域。

  (1) 壓縮機

  三洋、恩布拉科、丹佛斯、東芝、開利分別通過獨資與合資方式新建或擴大在華的制冷壓縮機生產能力,預計 2005 年,跨國品牌冰箱壓縮機與空調壓縮機的生產能力將增長20-25%;至 2008 年在華生產能力在行業中的比重將分別增至53%和89%。

  (2) 電機及控制器

  艾默生 2002 年在青島建家用電器用電機生產基地;富士通與小天鵝合資的變頻微特電機生產基地 2004 年投產,2005 年全面達產;大金與松下則于 2004 年9 月在蘇州建立了空調壓縮機電機的合資廠。一些世界級供應商在控制器、傳感器、流量控制閥、加熱管的投資全面擴展,而艾默生、英維思在高性能洗衣機的電機、控制器、傳感器領域已經占有壟斷地位。

  (3) 鋼材

  家用電器用鋼屬于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的鋼材品種。家電整機的大幅度增產使鋼材供應緊俏,跨國公司根據產業這一發展趨勢在華建廠。如浦項已在江蘇、青島、廣東等家電主產地建有(或計劃建設)不銹鋼板、鍍鋅板等生產、供應點:克虜伯、蒂森分別通過與寶鋼、

鞍鋼的合資,在上海與大連建有不銹鋼板與鍍鋅板的項目陸續投產。

  (4) 冷媒

  中國的房間空調器已占到全球總產量約70%的比重,對冷媒的需求量極大,而對環保型換代冷媒的需求量在與日俱增;裟峋S爾2004年8月將在上海建制冷劑混配廠,主產 R410A、R407C和 R404A 等高附加值的空調器環保冷媒換代產品,屆時霍尼維爾將成為亞洲地區制冷劑的生產服務中心。

  (5) 研發中心與外觀設計公司

  惠而浦將在上海和深圳設兩大高等級研發中心(上?椢镅邪l中心,順德微波爐研發中心),以支持其中國市場并輻射亞太市場的計劃。

伊萊克斯、西門子、開利、松下、日立、東芝等先后在中國投資了研發中心,LG在天津的白色電器研發中心最近被批準為國家級企業研發中心。

  家電制造業的蓬勃發展必然導致產品工業設計業務需求增長,來自歐洲專為家電企業提供產品外觀設計的設計公司已陸續在中國落戶,為企業提供服務。

  3、跨國公司新一輪的投資趨向于增持股份或獨資

  已建有合資公司的跨國公司紛紛增持股份,目標控股或獨資已成趨勢。近年中廣州三菱電機、泰州樂金、上;荻窒群髲闹蟹胶腺Y伙伴華凌、春蘭與水仙手中買下中方股份,成為獨資公司。

  伊萊克斯當前的計劃也是繼續加大對長沙生產基地的投入并買斷中方合資者持有的40%股份,將長沙基地建成全球一流的生產基地。一些增持談判長期未果的公司則另建獨資生產基地,如日立未能增持上海日立家電公司股份,遂在蕪湖另建了獨資的空調器生產基地;上海夏普同樣可能在增持股份未果的情況下另尋他處,再建獨資的空調等產品的生產基地。

  三、跨國公司對中國家電業的影響

  從中國家電產業的發展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跨國公司的投資建廠對中國家電產業的快速成長起到了不可缺少的積極作用。家電產業是完全開放的競爭性產業,跨國公司的進入不會涉及到國家安全;家電產業不屬于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跨國公司的進入與產業規模的擴張也不會有損國家的產業結構。

  根據跨國公司不同的戰略定位,其在中國經營模式也有不同分類,跨國公司與中國家電企業之間構成了兩種不同的競爭關系。

  (一)直接競爭

  對于專注于制造商身份的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的關系更多的體現為爭奪市場、爭奪資源的直接競爭關系,特別是一些全球擴張勢頭強勁的韓國、日本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全球性生產與出口基地,近年生產與出口規模在不斷提高。

  2003年韓系跨國公司空調器產量增長88%,內銷增長62%,出口增長1.3倍;微波爐產量增長45%、內銷增長37%、出口增長47%;洗衣機產量增長60%,出口增長3.4倍。

  2003年松下微波爐產銷量增長29%;電冰箱增長3%,空調器增長40%;冰箱壓縮機、空調壓縮機的產銷量增幅更達50%和60%。

  盡管跨國品牌的市場地位以及在產業中的比重都有穩定的上升,但中資企業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增長。以競爭最為激烈的空調產業為例,2003年中資企業同樣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在行業中的比重保持了穩定,在國際市場更保持了較強的競爭力,使外資企業出口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58%下降至2003年的51%。

  在國際市場上一些國家與地區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往往都是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的。我國的家電業也是一樣,這是我國外資進入早、進入多、競爭強度高的產業,而正是這種激烈的高強度競爭錘煉了中國企業,中國家電企業不畏強手勇于參與競爭,不僅在國內市場保住了份額,而且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與日俱增。

  (二)產業鏈互補型競合關系

  經濟全球化時代,跨國公司能夠最大范圍的在全球市場尋求產品、原料、資本、人才等各種資源的最佳配置,這種趨勢導致企業之間的關系也開始由以往簡單的直接競爭演化為以產業鏈為紐帶、既有競爭又互相依存、競爭與合作交融在一起的共生共榮新型競合關系。

  從產業鏈的分類角度出發,與中國家電企業構成互補關系的跨國公司包括四類企業:上游零配件與原材料的供應商,下游流通領域的采購商與零售商,提供工裝設備、設計、認證、檢驗、物流等服務的公司,以及已經退出或在某些領域退出制造環節的傳統家電制造商。

  當中國家電業的規模大到在全球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如大家電占到全球總量30%的比重,空調器、微波爐、小家電占到約70%比重)時,原材料與零配件供應商以及流通渠道的采購商、零售商等對中國家電業的依賴度也在迅速提高。如沃爾瑪,Home Depot等全球性或區域性著名跨國零售集團都在中國設有采購中心,與中國家電企業的合作為其獲得了明顯的成本優勢;而艾默生、三洋、霍尼維爾在與海爾的合作中看重的都是后者巨大的生產規模對電機、壓縮機與冷媒的大量的、穩定的需求。

  不僅那些處于上游、下游領域的跨國公司與中國家電企業之間形成了產業鏈互補的關系;而且在那些已經退出或某些領域退出制造環節的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之間也形成了互補型的競合關系。

  在全球制造業能力過剩、利潤水平日益下降的趨勢中,以美國 GE 為代表的一些公司選擇的出路是企業設計的轉型,退出制造環節,轉變為家用電器的品牌運營與產品的供應商。GE通過這種企業設計的轉型來重新獲得市場的支配地位,創造新的利潤源。 GE 在先后賣掉了電視機、空調器、小家電后,每年以業務外包的方式從中國企業采購或定制數百萬臺的電冰箱、空調器、微波爐、小家電,與中國家電企業也構成了產業鏈互補的伙伴關系。

  Applica(北美市場領先的小家電跨國公司)2004年也將深圳2萬多人的小家電生產廠賣給了合作多年的中國合作企業,自己徹底脫離制造環節而轉為從中國采購。這種雙贏的競合關系為合作雙方都創造了價值。

  與傳統制造商與渠道商的合作成為中國家電產品出口的主要業務模式,目前約 80% 的出口家電產品是通過與跨國公司的 OEM 合作進入國際市場。

  (三)化直接競爭為互補型戰略合作

  中國家電產業的出路在于全球化,而這一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是跨國公司促成的,實現全球化進程與完成產業升級的進程同樣也離不開與跨國公司的合作。

  中國家電業的歷史畢竟只有短短的20幾年,在全球產業大家庭中還是處于成長期的年輕成員,技術、設計、品牌影響力的差距是現實存在的,地位的提升需要時間的積累產業的升級也必將經過階段性的發展歷程。面對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中國家電企業正視目前在產業鏈中地位較低、實力較弱的現實,利用自己制造環節的比較優勢,借助跨國公司的品牌、渠道、技術優勢,通過與跨國公司的合作逐步改變競爭地位。

  將直接競爭化為互補型的競合關系,為產業創造有利的生存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大量來自中國家電企業的成功案例證明,主動融入全球產業鏈,在與跨國公司共生共榮的競合中實現生存與發展是現實的也是安全的產業發展策略。

  作者:胡曉紅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信息部副部長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