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論娛樂的社會和心理功能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0日 09:59 《現代廣告》

    文/美國亞拉巴馬大學傳播與信息學院教授 周樹華  碩士生 葉銀嬌 徐潔

  引 言

  從美國CBS的《幸存者》到中國的《歡樂英雄》,從FOX的《美國偶像》到中國的《超
級女聲》,從卓別林的喜劇電影到馮小剛的賀歲片,從斯皮爾伯格的好萊塢大片到張藝謀的商業電影,娛樂似乎是現代社會特別是媒介的最佳寫照。比如,電視廣告最初的目的是介紹和推廣產品和服務。但現在相當一部分廣告以幽默和戲劇的形式來表達,目的是娛樂觀眾,對其產品建立良好的形象。同樣,一些教育節目也將一些科技知識以娛樂的形式給觀眾推出。就算是電視新聞也一改以前照本宣科的習慣,以靈活多樣、引人入勝和講故事的形式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綜觀美國的電視節目,四家全國電視網黃金時段基本上以真人秀(如《學徒》、《保姆911》、《瘋狂主婦》、《恐懼因素》等)、情景喜劇(如 《Seinfeld》、《皇后之王》、《人人愛Raymond》等)和體育節目壟斷,在這段時間出現的新聞多以新聞雜志的形式出現,追求的不是信息量,而是戲劇化的故事。有線電視更有幾十個體育頻道和30多個電影頻道,娛樂確實在大行其道。事實上,經濟學家Wolf認為,驅動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是汽車,不是鋼鐵,也不是金融服務,而是娛樂。與媒介相關的娛樂,不過是娛樂的一部分。當然,媒介是娛樂的催化劑,為娛樂推波助瀾。

  娛樂的定義

  文化、技術和現代社會都將我們推到同一方向——娛樂。那么,怎樣為娛樂定義呢?回答這個問題的困難之處在于對娛樂的諸多誤解,主要體現在兩點上。第一,娛樂被認為是媒介提供的一個商品,根據這一觀點,有些媒體的內容是娛樂,有些則不是。電視劇、電影、情景喜劇、體育等等是娛樂,而新聞、紀錄片和教育片則不屬娛樂。這種觀點源于行為科學的簡單認識: 娛樂節目使人娛樂,而非娛樂節目則不可能使人娛樂。現代心理學則認為,媒介受眾也起著一定的作用,觀眾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決定他們將會在何種節目、何種內容中得到樂趣。第二個誤解是將娛樂和信息對立。這種觀點認為,節目的信息量越大,娛樂性就越差,換言之,觀眾得到的樂趣越多,他們學到的知識就越少。很顯然,這種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觀賞奧林匹克比賽是一種娛樂,但觀眾也能從中學到他國的風土人情、競賽知識和人類的生理、心理極限(Vorderer, 2001)。

  由此看到,娛樂可被看作是一種通過表現喜怒哀樂,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與受者喜悅,并帶有一定啟發性的活動(Bryant & Miron, 2002)。很顯然,這種定義是廣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劇、各種比賽和游戲、音樂舞蹈表演和欣賞等等。

  大眾娛樂的社會功能

  很難想象,現代社會失去了大眾傳媒提供的大眾娛樂將會成為何種社會。在美國,文化產業對經濟的作用可與軍事工業相比,約占美國總出口額的13%。據統計,從1996年到2001年,美國媒體娛樂產業增長率高達6.5%,而同期美國經濟增長率平均為3.6%。2002年,美國娛樂產業出口880億美元,是第一大出口行業(Bizminer,2005)。娛樂業的巨大商機就可以說明娛樂不僅僅是提供享樂、休閑和逃避工作壓力的機會。社會學研究表明,娛樂和生存性勞動是反比的關系。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工作條件越優越,報酬越高,工作時間越短,娛樂的需求性就越高,娛樂是和經濟寬裕而不是經濟貧乏有密切聯系的。在美國,對娛樂的強調被認為是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體現。Mendelsohn的研究表明,現代美國超越所有階層的一個價值觀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憂無慮,不為需求和勞動所困的生活。這種生活的特點就是有足夠的金錢和時間。我們可以把大眾娛樂看成美好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勞動或其他困境的避風港。因為在困境中,人們尋求的往往是精神(如宗教)的支助,而非娛樂。著名社會學家Gans也持同樣的看法。他對波士頓貧窮社區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都不認為利用大眾娛樂的目的是為逃避,而是對他們向往人生的一種追求。不可否認,大眾娛樂和煙酒、暴力、性一樣有“遁世”的功能,盡管如此,社會學家Veblen提出的模仿理論(Emulation)也認為,經濟貧匱階層的目標往往不止于物質富裕,他們都仰望有閑階層的休閑生活,以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作為模仿對象,大眾媒介則將以前只屬于皇家貴族的娛樂搬上了大眾舞臺,娛樂從此被移植到社會的范疇。人們再不用雇傭宮庭樂手,不再為掏不出歌劇票的費用而煩惱。電視將體育比賽、歌舞戲劇悉數展現,現代科技使不同經濟階層的人們享受同等的娛樂。這種社會秩序的主要貢獻是將社會各界的生活方式拉近了,這種距離的縮短使以經濟作為階層分界線的社會逐步過渡到以地位為分界線的社會。

  大眾娛樂的另一個社會功能是群體之間的分享更加頻繁和緊密,這體現在觀看、討論和評議電視劇主人公的遭遇和命運、球賽的成敗、歌唱比賽選手的表現等等。大眾娛樂無疑為社會關系的創造和維持提供了潤滑劑。在大多數情況下,因為大眾娛樂和觀眾本身的現實生活沒有利害關系,所以娛樂的話題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顯得容易。

  大眾娛樂的心理功能

  觀看大眾娛樂節目不但對社會有影響,而且對人們的心理和情感也有影響。研究認為,娛樂節目產生娛樂效果的機制之一,是通過幻想或想象來產生的。Polichak和Gerrig對觀眾觀看電影的反映的研究表明,觀眾觀看和體驗娛樂是有一系列想象活動的。這種想象反應的種類和數目依賴于不同的因素,包括虛構故事的特性、觀眾本身想象的能力、他們的信仰和以往的經歷、以及他們選擇性觀看某一特定類型娛樂節目的動機。

  媒體娛樂節目對人的心理上的作用還體現在觀眾認同感的產生。娛樂節目允許觀眾分享他人的生活,因而能夠激動觀眾、教育觀眾,并促發觀眾進行想象和思考,更重要的是,激活觀眾的認同感,讓觀眾在感情上和認知上都投入到他們明明知道是虛構的故事中去。認同感這一概念提供了理解觀眾如何對虛構故事投入的鑰匙: 對角色的認同為觀眾提供了領略節目中故事的觀點和角度,左右著觀眾對角色的理解,并有利于培養觀眾與角色之間的親密感。

  媒體娛樂節目對觀眾的心理上的影響還體現在觀眾對節目的投入。在使用與滿足理論中,投入是一種觀眾行為。在觀看節目前,投入是為什么要使用媒體的原因; 在觀看過程中,投入可理解為觀眾與節目內容的聯系以及媒介內容對個人心理所產生的反應; 在觀看節目中后,投入可理解為觀眾對節目或節目角色的長期認同和與節目人物之間的類社會關系。

  結 語

  多數媒介研究,特別是電視研究都以信息傳播為中心,研究關注的是受眾從中學到了多少新知識,傳播了多少倫理思想。從中國的情況看,媒介最明顯的功能娛樂往往被忽略或掩蓋了。我們不能不承認,現代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大部分人打開電視的目的就是尋找娛樂。正因為如此,對娛樂的社會和心理作用有正確的認識尤顯重要。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娛樂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它“脫離現實”的特性。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焦慮、不安全感隨之而來,揮之不去。娛樂讓人們暫時忘卻痛苦,生活在媒體創設的假現實(pseudo-reality)中。久而久之,人喪失了面對現實,挑戰現實和改變現實的勇氣和能力,變得消極、缺乏責任感和作為能力。不可否認,這些看法不無道理,但它們也不能否認娛樂的正面作用。

  現代西方傾向于把媒介視為娛樂性經濟,媒介消費是一個自覺享受過程,而不是接受宣傳灌輸的過程。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魯漢說真正的社會教育者在傳媒那里,而不是在傳統的學校和教會; 媒介在輕松的視聽享受中教育人,甚至改變人。媒介的力量首先是與人耳目,給人以快感、刺激,形成自覺接觸習慣,這是娛樂的為人所忽視的正功能之一。

  正本清源,在我們充分理解娛樂現象,全面認識娛樂行為和科學判斷娛樂得失之前,我們必須搞清楚,為什么人們傾向于娛樂?受眾在娛樂行為中獲得了那些體驗?將娛樂研究提高到學術層面,工作才剛剛開始。

  American Idol 《美國偶像》: 選手Carrie 在唱《愛情是場戰爭》

  Desperate Housewife《瘋狂主婦》 的女主角們

  Everyone Loves Raymond 《人人都愛Raymond》“信件”一集的劇照

  Nanny 911 《保姆911》: 保姆Yvonne 給母親Kristin Johnston (左) 傳授如何有效地管理孩子的紀律藝術。

  《幸存者》的一幕: 誰先睡覺就失去了免疫力

  真人秀片《 恐懼因素》 的一幕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