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3:同一首歌唱不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0日 09:52 《現代廣告》 | |||||||||
入選理由: 中央電視臺品牌欄目《同一首歌》是央視最權威的音樂品牌,以制作獨具特色的系列大型演唱會和各類主題、公益演唱會為主,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好評。收視率一直在央視三套節目中處于領先地位。其中觀眾規模全臺第一,2004年下半年達到82.54%。人氣指數第一,超過了《新聞聯播》、《焦點訪談》,首次躍居榜首。2004年年平均收視率居三套第一,全臺第三。
文/本刊記者 劉星 欄目歷程: 于2000年1月27日創立。從2000年至2003年獲全國電視最喜愛的春節節目第一名; 從2001年-2004年獲得中央電視臺優秀欄目一等獎以及星光獎和大學生最喜愛欄目獎等多種獎項。五年來,在欄目滿意度、知名度、觀眾規模上都有大幅度提高。 電視觀點: 要做電視節目“精品中的精品”。媒體是大眾化的,超強媒體不僅僅是給少數精英辦的,而是為大眾服務的。 對話人: 孟欣,中央電視臺電視導演、高級編輯。《同一首歌》總制片人、總導演。創建的CCTV名牌主打欄目有《東西南北中》、《中國音樂電視》、《音樂電視城》、《中國音樂電視60分》、《新視聽》、《同一首歌》、《藝術人生》。 記者: 《同一首歌》自2000年1月27日創辦以來,最為業內所關注的是它居高不下的收視率。您認為是什么原因促使《同一首歌》擁有這樣驕人的業績? 孟欣: 2000年是新千年,當時有個特別大的激情,希望做一個能夠讓人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特別節目。但是采用什么題材,怎么去表現,我們并不清晰。于是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通過對老中青的觀眾的訪問,最后落到一點上: 懷舊經典老歌——最經典的久違的某個時期的作品,觀眾不覺得陌生,有撥動心弦的力量。 題材確定了,接著就是如何去表現。從包裝上,我們要求舞臺、演員的設計具有時尚性、現代感。歌曲是經典老歌,舞臺設有留聲機,造成視覺大反差。 另一個形式變化是走進工體,走出中央電視臺演播室,這樣社會傳播面也加大了。當時一些多年沒出來的演員走向舞臺,比如張薔,她是80年代流傳民間最響亮的音樂之聲。還請了喬羽等各界嘉賓暢談他們對音樂的感受,以及伴隨他走過的歌曲。說的人、唱的人、聽的人平靜而舒暢,一下就到達了一個高峰,找準了進入觀眾心靈的切入點。 這樣既經典又時尚的一臺晚會,讓觀眾興奮起來了。我記得當時播出已經是深夜11點半,之后節目組的電話都要打爆了,表達喜愛之情,希望節目能繼續辦下去的建議絡繹不絕。后來數據監測也顯示出超過正常黃金時間播出的收視率。 于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做了將近半年的時間,最后臺里決定作為一檔固定時間的固定欄目。 我自己特別喜歡《同一首歌》,歌詞很棒。用它做欄目名稱也有兩種涵義: 我們是在同一首歌中走進新千年。我們又在同一首歌流連忘返。 我個人認為,能夠在新世紀開始之際,做老歌回放,這本身就是一個大膽創新。我做節目最喜歡做到極致。我們挖掘了一批不同時期成長的歌手,是不是每個時期的經典?是不是喜歡的、流行性的?是不是能夠撥動心弦,產生好感和依賴的歌曲?每期我們都在考量,認真搜索,一炮走紅至今,這和我們付出的心血是成正比的。 記者: 娛樂具有引人入勝的本領。如果說《同一首歌》是一個電視品牌成長下去的話,您認為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孟欣: 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以一貫的精益求精、超越創新和熱心公益的精神,制作出一場場引領時尚的精彩節目,給觀眾送去一次次視聽盛宴。 2000年欄目主要是老歌新唱,沒有主題和類型以及時代之分。到了2001年的時候,開始進行欄目重新規劃。一直到今天,我認為主要有兩點核心沒變: 一是“主題”,一是“走進”。 音樂是相通的。通過主題回顧老歌,觀眾看節目就有了一個核心。《同一首歌》緊扣時代脈搏,抓住重大題材,例如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兩會召開、首次登陸的F1賽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體育明星紛紛走上《同一首歌》的舞臺,與演藝明星歡聚一堂,共唱一首歌。 此外,我們還一直致力于將品牌的影響力服務于公益事業,從兒童村到敬老院,《同一首歌》將愛的旋律帶到每一個地方。熱心公益可以說是我們永恒的主題。 這些都取得了成功,而且使欄目的后續資源源源不斷。 比如被觀眾評為“我最喜愛的演唱會〈東方之珠·走進香港〉”那一期,留給我們的經驗就是良好的策劃和巧妙的構思。我們提出“第一次效果論”。創新點來自觀眾,節目不是憑空想象,而是“以故推新”的理念。香港歌手香港歌曲一直是深受青睞的,這是“故”; 出新,則必須對內容整合,通過相關的主題呈現,宛如了解別人喜歡什么后買好禮物打包,給人驚喜一樣。 《同一首歌》的寶貴品質就是: 以意義為目標。節目本身的意義在于它的電視審美價值,好歌好節目。它的社會意義則在于不僅只是搭建一個龐大恢弘的舞臺,還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共進。 要做電視節目“精品中的精品”,求新求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都具有一個意識,就是要在觀眾習以為常的情況下,出“新”,給觀眾驚喜驚訝,將《同一首歌》的品質推向更加精彩豐富的境界。 記者: 請問您怎么看待一個電視節目的“生命周期”?您怎么看待《同一首歌》的生命周期? 孟欣: 上周末,我看到《同一首歌》第一期的重播節目,心里特別難受。因為那時的風格是純凈的。任何電視節目發展都有生命周期,《同一首歌》也不例外。 5年過去了,回首讓我感動的《同一首歌》,我在思考該往哪里走。 我并不是說現在的節目不好,觀眾不愛看了。比如現在你要是在網上發個帖子說“我們來談談《同一首歌》吧”,馬上會有很多人跟貼。 由優秀節目到電視品牌,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現在《同一首歌》成了一個品牌,這是舞臺的需要,有需求我們就要做。是不是還做老歌?是不是沿著一條路子走到底? 《同一首歌》定位就是老歌,所以我們很有危機感,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電視品牌進入高峰期太快,衰退期就到來了。 2003年11月底,《同一首歌》轉入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作為探討電視產業化和公司市場化的試點。這是一個可以突破創新的時機,這個創新是機制上的嘗試。 所以我們在2004年開始了第二輪轉型。《同一首歌》有5萬觀眾,它的規模度、知名度和美譽度都體現了巨大的市場開發潛力。 從電視品牌到文化產業,比如影視娛樂業,我們更沒有經驗。我們也是在試點過程中,明白了中國傳媒產業和娛樂整合。 品牌不見得馬上產生效益,文化產業市場也需要培育。我們不希望獲得短期的沒有戰略的效益,更不希望節目演繹成文化公司搞演出的那種感覺。品牌最有價值的東西不能丟失。 所以只能往前進。 記者: 2005年初,《同一首歌·走進美國》,好評如潮。這是不是表明《同一首歌》有了新的定位、新的視野?它在做什么樣的改進? 孟欣: 《同一首歌·走進美國》,是一期節目,我們還是堅持以純粹、經典的歌曲來影響人。現在有個認識誤區需要澄清: 文化欄目通過品牌的影響力,來創造所需求的產業鏈,并不是一定會破壞欄目本身的品質。 如何打造最具潛力和最具價值的傳媒平臺,我開始嘗試將自己從一個經驗型的電視人,轉為學習型、知識型的傳媒人。 我有個想法,在欄目5周年的時候“告別同一首歌,走進新的起點”。至于什么樣的新起點,我把起名權還給大家。我想在2006年1月26日,也就是《同一首歌》產生的“大年夜”,觀眾以短信的方式,來為新起點命名。 就像張藝謀,他每年有新電影,新劇本,新演員。這些都是形式的改變,但他的目標是不變的,就是走向世界電影之林。 《同一首歌》也是如此。2003年欄目過生日的時候我們就做過一次嘗試,觀眾踴躍參加,給我們出了很多的點子。我們打算在9月份開始公布創意頭腦風暴。 記者: 作為知名電視人,您做過多種娛樂節目的總導演、總制片,其中記者最為關注的除了《同一首歌》外,就是《藝術人生》。這是從演播現場、制作、受眾群體都完成不同的電視節目,在策劃上您有什么絕招,將兩者既區別開來,又各自成功? 孟欣: 《藝術人生》是伴著同一首歌產生的。因為形式完全不同,我才想做。《同一首歌》錄制時,有好多藝術家到現場后產生很多感動,但《同一首歌》沒有太多的時間給予傳達,后來就專門為《同一首歌》開辟了對話欄目,完全定位為藝術生涯的、深層次的互動需求。 我的個人特點和愿望,是希望在不同歷史時期,制作出不同觀眾需求的電視文藝作品。 從目標來說,我希望自己從電視人轉變為媒體制片人,最后成為一個合格的文化產業經營者,做出最好的文化產業給觀眾來看。 比如說《同一首歌》,還可以通過中國音樂數字電視點播,在網絡上點播,應該是多元化的發展。再如推出新產品、音像出版與開發等。傳媒品牌帶來的效益能夠創造出新品牌價值。這是我所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