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從消費品過剩到工業原材料過剩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0日 09:35 中國科技財富

  龐大的投資加上投入產出比提高,生產能力的釋放十分巨大,很難想象。產能釋放出來以后面臨的是銷售問題。本輪以重工業為主的投資,到2007年項目集中到期,將出現一個集中的產能釋放期。

  《中國科技財富》:在中國這一輪經濟上升周期中,您是國內較早意識到產能過剩可能對經濟造成損害的經濟學家。在中國這種發展中國家,人均消費能力、社會發展水平遠遠
低于發達國家,為什么會出現過產能過剩的問題?

  王建:對于產能過剩、預防通縮,我在2003年11月經濟學家50人論壇的一次會議上就提出了。當時預防過熱,2004年經濟過熱勢頭看上去很猛,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調控措施給經濟降溫。實際上,當時在進行宏觀調控時,冷的因素就一直存在。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工業消費品已經開始過剩。1999年開始出現汽車和住宅消費熱潮,上游部門開始出現短缺,帶動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但是投資過大,消費品過冷,生產資料現在也會很快冷下來。所謂“冷”和“熱”表面上是市場的變化,背后是供求關系的變化,而供求關系的變化從來都是相對的。現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還有9億農民,不能說產品過多。由于體制轉換,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居民主體收入增長不能與經濟增長同步,導致儲蓄能力、投資能力大大增強,而消費能力相對較弱。這些年,收入差距拉大也一直有人在提,但是對經濟運行影響的表現,關注的人不多。收入差距拉大最終的結果是生產過剩,資本主義國家200多年的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了這個問題。由于威脅到了自身的生存,這些國家也在不斷探討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二戰后進行了社會改良,主要通過社會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緩解了這個矛盾。一方面政治層面的沖突減少,另一方面,經濟運行也尋求到一種平衡。

  《中國科技財富》:您剛才提到中國收入差距拉大可能產生的宏觀影響,即消費不足帶來生產過剩,那么現在中國收入分配不均到底有多嚴重?

  王建:中國已經走向了市場經濟,在初次分配上要打破平均主義,這是改革的目標,中國也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分配的天平卻朝收入分配拉大這一頭傾斜。當然,改革是循序漸進的,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解決問題的重點,但是往往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十五大以后進入國有產權改革階段,抓大放小,企業轉制。現在企業改革已經進入大型企業的攻堅階段,轉制后,大鍋飯已經打破,企業內部約束機制得以建立,效益也在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改革初期,中國的基尼系數只有0.23,上世紀80年代后期沒有突破0.3,上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0.4,現在差不多0.47,而發達國家通過社會轉移支付,現在也只達到0.4,美國收入差距大一些,也不過0.45。現在養老保險只覆蓋了1.8億人,醫療保險1.6億人,失業保險1.2億人,而勞動力7億多,其中有3億在城市。從面上看,農村基本上沒有覆蓋,城市只達到一半的水平。改革解決了一些矛盾,而新的問題也在出現,再配合現在出現的投資大熱潮,必然會產生生產過剩。通脹在中國一定是短期現象,因為從表面上看,是需求大于供給,拉高了價格,實際上這是供求增長不同步,投資能力越來越強,供給越來越大,而需求沒有同步跟上,過剩不能避免。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基礎原材料部門的出現短缺很快消失。所以在不遠的將來,我們面臨的是生產過剩和通貨緊縮問題。所謂“通脹不可慮,通縮最堪憂”,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科技財富》:你認為生產過剩會在什么時間全面表現出來?

  王建: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是中國的一個坎,很多問題將在這個時期爆發。一是土地問題,二是資源限制,這兩個是供給方面的問題,三是生產過剩的需求屏障,四是貿易問題。貿易的主要問題是高度依賴美國市場,而美國“雙赤字”很不穩定。土地、資源等問題現在已經露頭,在“十一五”期間會成為增長屏障。“十一五”的第二年,也就是2007年,中國可能出現全面生產過剩。自90年代下半期以來,中國工業消費品的供求逐步呈現出全面生產過剩,據商務部方面數據,今年上半年在507種主要工業消費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17.0%,而供過于求的商品已占到83.0%。為什么說2007年是關鍵點呢?因為本輪投資以重工業為主,重工業的平均建設周期是5年,2003年開始投資熱,到2007年項目集中到期,出現一個集中的產能釋放期。如果美國經濟在這個時候出問題,出口下降更會加重中國生產過剩的矛盾。如此一來,增長的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同時出問題,就會導致經濟增長下滑,失業人口增加,居民收入減少。長期以來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就可能成為社會問題顯現出來。

  《中國科技財富》:近兩年來,有關經濟趨“冷”還是趨“熱”的問題,經濟學界有不同的看法。現在,人們又在討論討論經濟是冷是熱的問題,你是怎么認識這個問題的?

  王建:現在討論經濟“冷”和“熱”的問題,人們使用了不同的數據。主張防“熱”的任務沒有結束的人認為,投資和去年相比沒有下降多少,仍然在高位運行,出口沒有減緩,消費比去年略有增加,增加了8個百分點。今年上了8萬多個項目,6月份投資增長率達到28.8%,看不出冷的苗頭。認為現在經濟趨冷的觀點說,現在CPI指數下滑,企業運行效益下降,產成品資金庫存大幅增加,廣義M2的增速大大快于M1,貿易順差增加,等等,都是經濟趨冷的標志。說經濟變冷的忽視了熱的因素的存在,說防變熱的一方也不解釋冷的一端的原因。

  我認為,經濟是一個整體,是冷是熱只可能有一個解釋,不可能存在“既熱又冷”分歧的說法,一定要把“冷”和“熱”統一起來分析。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現在需求增長在高位,但供給的增長水平更高。現在需求增長已經達到使GDP增長達到9%的水平,仍然無法將更高的供給吸納掉,導致價格下降,企業效益接著下滑,比如利潤回落,增長幅度去年40幾個百分點,今年下降到10幾個百分點;企業銷售增長16%,而庫存增長達到19%;生產資料部門中的加工行業和企業利潤下滑,大面積虧損。這是都是供給增長快于需求增長的證據。也有人將需求不足等同于需求萎縮,從而得出一個錯誤的判斷,認為今年3、4季度經濟增長要下滑。問題是現在需求的增長速度沒有明顯下降,需求增長能夠保證今年經濟增長9%、明年8%的速度,沒有問題。明年需求將有所回落,幅度不會很大。但因為供給增長過快,企業效益指標下滑,這才是合理的解釋。供給增長速度大于需求,說明生產過剩的隱患確實存在,危險將要降臨。

  《中國科技財富》:這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中,出現了煤電油運緊張的狀況。但現在鋼鐵的價格在下跌、水泥企業大面積虧損,這些基礎性行業是不是已經出現生產過剩的征兆?

  王建:從行業來看,水泥去年上半年增長百分之二十幾,今年是百分之十,只相當于去年40%的增長率。水泥企業大面積虧損。我們現在4400多個水泥企業,有1900多個處于虧損、半虧損和停產、半停產的邊緣。原因就是新投產的企業過多,過去都認為基建效益不錯,水泥需求量大,價格也在漲。鋼鐵也是如此,鋼材主要是線材和20毫米螺紋鋼價格在掉。還有用于建筑的中厚板,今年以來每噸價格已經下降了1000多元,跌破了鋼鐵企業的生產成本。汽車前兩年在需求上已經顯示出不足。前兩年出現短缺的行業,缺電,煤炭也緊張,最近煤炭價格已經下降,各地的煤炭庫存大部分從去年的三、四天增加到了十五天以上,秦皇島等主要的煤碼頭已經出現煤炭積壓,煤炭價格也開始下降。估計今年的煤炭需求基本持平,到明年出現過剩。從電力來看,去年25個省缺電,今年上半年減少到18個。去年投產的電力是6千萬千瓦,今年投產了8千萬千瓦,現在報到發改委已經批準的和以前年度批準正在興建的電力項目,到2010年能達到9.4萬億千瓦(去年底4.4萬億千瓦),在未來5年內,中國將增加5萬億千瓦的電力供應。這是什么概念?現在世界發電能力最大的是美國,是7.7萬億千瓦,中國今年增加8千萬千瓦相當于英國全年的發電量,增加量相當于英國全部存量。電力供應量增加如此迅速,那么電力需求會不會翻一翻呢?不大可能。

  總的判斷,今年是鋼鐵、水泥和電解鋁過剩,明年是煤炭過剩,后年電力有可能持平,也有可能過剩。如果電力出現過剩,中國就沒有不過剩的生產資料。90年代中期工業消費品過剩,這一輪高增長是上游短缺,現在上游產業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出現過剩。

  《中國科技財富》:我們知道,這一輪經濟增長不同于以往,不僅投資總量巨大,而且投資主體也發生改變,民營經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您能具體分析一下這一輪投資的特點嗎?

  王建:如果按照2003到2007年投資平均增長率為20%來計算,這一次投資累計將達到35萬億元,相當于整個“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前兩年這前17年的投資總和。這是第一個特點。

  與過去投資不同的,這一輪是民營企業投資為主,投入產出比高。2004年總投資中有65%是非國有部門投資,今年一季度達到71%。過去國有企業效率低,有太多的投資浪費,主要是投資決策有問題,造成投資失敗。而建成同樣的產能,民營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只要投入1/10的資金即可。比如吉利汽車達到10萬臺的產能,需要投入十來個億,如果是政府主導的國有企業投入,需要上百億。民營鋼鐵企業,一噸一千元投資,國有企業需五千元一噸。從投資周期來看,民營企業也要短于國有企業。

  龐大的投資加上投入產出比提高,生產能力的釋放十分巨大,很難想象。產能釋放出來以后面臨的是銷售問題。如果這幾年收入差距有所改善的話,問題的解決并不困難。

  《中國科技財富》:既然民營經濟作為投資主體,那么投資失敗就有投資者個人來承擔,這樣社會的影響會減少,政府是不是就不要太擔心了?

  王建:1996年是銀行的轉折點,銀行對非國有企業貸款首次超過對國有企業的貸款,從此以后,非國有企業貸款不斷增加。民營企業投資面臨的問題也不小。項目屬于非國有,銀行是國有的,近三年銀行貸款中42%是向非國有放貸,總量上將近三萬億。一旦項目失敗,風險還是要轉嫁到國有銀行上來。過去,銀行向國有企業貸款,盡管項目可能失敗,但企業不會破產,銀行貸款表現為不良債權,問題會被掩蓋起來。現在民營企業投資失敗,銀行貸款就劃轉成壞賬。不良債權與壞賬不一樣,由企業破產導致無法收回的貸款屬于壞賬,要沖銷銀行的自有資本。根據巴塞爾協議,銀行資本充足率要達到8%,而中國的銀行體系只有7.6%的資本充足率,資本金(包括核心資本和次級資本)一共是2萬6千億元,如果非國有貸款中有1萬4千億不能償還,銀行系統的資本充足率就會下降到4%。這幾年的銀行改革的努力就會成為化做泡影。如果按照8%的資本充足率來要求,銀行就必須減少貸款,這實際上是金融緊縮。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后十幾年沒有恢復過來,就是因為大量企業壞賬沖銷了銀行的自有資本,被迫實行信貸緊縮的結果,中小企業根本得不到貸款,經濟陷入停滯。西方國家銀行業危機沒有發生在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的時候,而是發生在生產過剩、出現嚴重經濟蕭條的時期,銀行的信貸緊縮又成為一個放大器,將生產中出現的過剩問題蔓延到整個社會。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生產過剩,效益下降,解決辦法是壓縮生產,裁減員工,或者干脆倒閉。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會就業壓力。

  《中國科技財富》:生產過剩的直接受害者是企業,如商品銷售不暢,效益下滑。在經濟出現過熱時,人們擔心,生產資料上漲會最后帶動消費品價格的上漲,然而,這種傳導效應并不存在。反之,當消費品價格出現下滑時,卻會帶來生產資料價格的下滑,這是為什么?

  王建:企業效益下降,實際上是受兩頭擠壓的結果。一頭的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一頭是消費品價格下跌,生產過剩越來越嚴重。只能通過壓低價格實現銷售。比如,現在汽車市場,大量產品投放到市場,而消費人群增加不多,造成價格下降,上汽系列的汽車降了5萬,普桑這一輪降到了7萬多。手機也是一樣,現在生產能力是2億部,而市場需求量只有5千到6千萬部,隨著大量生產線的投產,產品價格必然下降,企業出現虧損。人民銀行一個調查表明,10%的人群掌握了60%的存款,今年上半年出現8.4萬億的銀行存差(存款和貸款差額),原因就在于需求這一端受收入分配約束,社會財富的大部分轉為積累和投資,造成消費和生產嚴重失衡,結果是原材料即使漲價,在銷售市場也無法通過價格轉移向下游傳遞。現在PPI和CPI不同步,實際上就是收入差距拉大的表現。

  《中國科技財富》:政府解決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主要是轉移支付。中國在這一方面做得如何?

  王建:這幾年中國政府盡管也有一些轉移支付,但對問題的解決還遠遠不夠。發達國家社會轉移支付約占GDP的40%,中國能不能達到4%都是問題。從2007年這個關鍵點來看,現在需求不足,收入分配拉大的矛盾還在繼續,2007年面臨的矛盾將比較難以解決。

  轉移支付要用所得稅的辦法對高收入階層征稅來實現,中國現在也有個人所得稅,去年不到700億,其中6成是工薪階層交的。個稅從性質上來講是公平財富分配的辦法,一般收入階層不應該交稅,對于收入低與平均值的還應該給予補貼。這樣看來,在中國轉移支付的社會公平效應不僅十分有限,相反起到了抑制消費效應。

  《中國科技財富》:通過轉移支付縮小收入差距需要較長的時間,目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緩解生產過剩的問題?

  王建:如果放開新上項目的口子,繼續擴大投資需求,只能解決未來幾年的增長,卻會使今后的生產過剩矛盾更嚴重。上屆政府啟動內需是從擴大投資需求入手,因為當時的情況不同。在“十一五”期間啟動需求則必須從消費入手,實現從投資型增長向消費型增長的轉變。

  這就必須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可以從幾個方面考慮:

  1、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利用個人所得稅建立從“富人”到“窮人”的社會轉移支付制度。

  2、提高公務員工資,帶動全社會工資水平上升。

  3、國家財政應增加對養老、醫療等方面的社會保障投入,顯著擴大社會保障面,因為居民不敢花錢消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后顧之憂。

  4、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農村人口是中國的居民的主體,中國收入分配不平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城鄉收入差別擴大造成的,所以增加農民收入是擴大消費的重要環節。去年農民增收比較多,今年的消費增長率就高于去年,就說明了擴大農村消費的重要意義。擴大農村消費,主要應從減輕農民負擔角度考慮,比如增加農村公共品提供,支持農村發展新合作醫療,以及把農村中等義務教育由國家包下來等等。此外,還應考慮較多地提高對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救濟標準。

  5、拓展消費貸款的空間,支持居民的住宅、汽車和其他方面消費。

  《中國科技財富》:從投資的角度看,繼續擴大生產能力顯然使問題越來越嚴重,應該做什么調整?

  王建:至少在中期內,我國應嚴格限制生產能力已經過大的產業部門繼續增加投資,但對技術改造投資應“網開一面”,重點鼓勵節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技術改造。自“七五”時期以來,我國技術改造投資在固定資產總投資中的比重就在不斷下降,已經從“七五”時期平均的19.3%,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我國粗放型增長的格局目前仍很明顯,而由于資源、環境等原因,傳統的粗放型道路已經難以為繼了。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必然選擇,但要有物質條件支持。政府應出臺類似日本“機械工業振興法”那樣的法律,強制淘汰一大批落后的生產能力,利用財政、稅收、信貸、外匯等等方面的手段,支持企業進行這方面的技術改造投資。這也是提高投資效率的一大方向。再想一些擴大消費的辦法。

  從投資增量上看,一部分應該增加廉租屋建設,廉租屋產權歸政府。現在中國的廉租屋供給太少,西方國家一半以上人口住的是廉租屋。中國雖然提出居者有其屋的口號,但“有”不是“所有”。現在中國自住率在數字上盡管達到了70%,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按照成熟的現代化國家的標準,75%的城市人口是城市人口,2030年中國完成現代化,人口達到16億,也就是說,中國的城市人口將達到12億,在現基礎上要增加8.5億,現在中國的用地矛盾越來越突出,豪華與標準較高的住宅建設受到抑制,很難做到每戶都擁有自己的住房。按人均建筑面積25平方米,每平米均價2000元,則有近40萬億元的投資空間,而在“十一五”期間,可考慮至少每年安排1萬億元的投資規模,就可在相當程度上拉動投資增長,吸納大量生產資料產能,還可在重工業投資落潮后,為數千萬人的建筑業隊伍提供新出路。廉租屋的建設,可以通過發行30年期城市住宅公債來實現,比如一年發5000億住宅公債,再配合5000億住宅貸款,到期后有兩種償還方式,一是財政償還,或者再搞一次房改,將廉租房賣給長期租戶,就像前段時間的房改,其實出售的很多是政府的長期廉價租房。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投資方向,能夠增加有效供給。

  《中國科技財富》:擴大出口也是解決國內生產過剩的途徑。但今年上半年,中國的外貿順差接近400億美元,中國出口還有多大的增長空間?

  王建:中國外貿出口還很有潛力。德國順差最高達到了1500多億美元,有人估計中國今年順差將超過700億。國外向中國投資的過程,也是其轉移產業的過程,為中國帶來了貿易渠道和海外市場。貿易摩擦的存在并不一定會抑制出口增長。以日本為例,日本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與美國產生貿易摩擦,開始是

紡織品,接著是鋼鐵、電視、汽車、和辦公室自動化設備。就是在不斷的貿易摩擦中,日本的出口才達到現在的水平。中國去年民營經濟出口貿易增長超過100%,中國人一定會有辦法突破國際貿易障礙,擴大貿易額。

  最近,中國政府宣布

人民幣匯率對美元升值2%,并改變盯住美元的長期做法為盯住一籃子匯率。我對匯率問題的一貫看法是,
人民幣升值
從目前并至少是在中期內,對中國經濟不利。因為中國在中期內面臨的主要難題將是生產過剩問題,需要出口需求來減輕國內需求不足壓力。中國在未來長期內都將是貿易順差國,而對順差國來說,本幣升值是弊大于利。美國極力塑造強勢美元,是因為美國無力扭轉長期貿易逆差的趨勢,但是中國不同,因此對中國來說,人民幣升值的基本條件,應該是國內的收入分布差距已經得到基本改善,出現了由投資型增長向消費型增長的轉變,貿易也由此開始趨向于平衡甚至出現逆差的時候。

  從匯率機制來看,現在人民幣升值壓力雖然存在,但貿易與匯率的關系越來越淡。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國際貿易出現順差,本幣要升值,有逆差,本幣要貶值。但是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維持了10年強勢美元的局面,一直持續到2002年,而這期間,美國貿易逆差年年擴大,而歐元升值中是貿易順差年年擴大。匯率和本幣幣值的變動,實際更取決于國際資本流動。上世紀90年代,美國興起新經濟概念,大量資本流入美國,成為推高美元的主要原因。從全球看,去年全球商品貿易額6.8萬億美元,而貨幣交易額達到700萬億美元,由貿易引起的貨幣交易只占1%,而貨幣交易決定匯率,由此可見,現在匯率的決定因素不是商品交易。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