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 全流通之最終思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9日 11:55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當前改革的全面推行著實令人欣慰。但從規定和招股說明書中看,關注上市公司真實市場價值的機遇卻與我們擦肩而過 證監會《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的發布標志著在新一個月里,取消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工作已從試點階段完全過渡到全面啟動階段。在瀏覽了《辦法》和上報股改方案的公司所發布的若干招股說明書之后,這個老外覺得股改似乎錯失了一次對股市產生深遠
該專欄中的文章曾反復強調,股市上交易流通的是公司,而非股票;因此市場評估的是公司本身而非股票。實際上,中國股市的基石曾是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間的監管差異。10年來的差異造就了A股和非流通股股東對峙的割裂市場,他們分別建立并集中活躍于“自己”的市場,而對另一個市場漠不關心。這意味著市場所關注的是A股而不是公司,而非流通股股東之間只是按資產凈值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進行轉讓,完全將股市置于腦后。 另一個原因是,IPO的定價一直受到證監會的行政干預,直到近期這一狀況才有所好轉。毋庸置疑,這一做法至少在開始時有充分的理由,但得到的最終結果卻是公司被低價處理。在投資界看來,公司與公司之間沒什么差別;經營有方、前景喜人的公司并不能享受到溢價。在近期推出改革計劃之前的幾年里,基金經理中興起的價值投資受到了廣泛關注。正如本專欄所述,所謂的價值投資者推動了上證50指數成份股的全盤上漲——所有這些成份股都是大型國有企業股,其他公司卻紛紛下跌。不過說實話,這一側重更多是出于風險規避的考慮,而不是真的看好這50家公司的增長前景。在一個透明性差、充滿欺詐且快速下跌的市場環境下,資金充裕的基金經理除了投資于最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之外還能怎么辦?這是當時的理性抉擇,但并非長久之計。 市場分割和商品化定價所產生的另一個結果就是,證券公司沒有建立起一種對上市公司進行正確評估的關鍵能力。近年來證監會對采用國際估值技術進行了試點,并且中金根據這種技術執行了一些承銷項目。這些項目并不怎么理想,其結果與其說體現了中金的定價能力,倒不如說體現了市場上投資者已經習慣了舊的行事方法這種現象,即所謂的“中國特色”左右著市場的預期。 現在市場分割問題正在慢慢化解,但是整個討論依然只集中在非流通股股東支付給A股股東的對價問題上。證監會出臺的股改規定和各個公司提交的招股說明書方案就很能說明問題。比如有很多數據闡述了非流通股股東情況、對價支付時間表、股改后股東結構表、股票價值內容、對價股對市場的影響和(當然還有)無法避免的風險因素等。但是有關公司歷史表現、股價表現、可比公司股價表現分析、每股盈利等方面的財務信息和分析卻只字不提。對那些負責對價建議書的保薦人證券公司來說,所有這些信息對他們的基數計算工作絕對至關重要。而對于那些需要就對價建議書提出表決意見的A股股東而言,這些信息對其理解和討論該建議書、然后進行辯論并最終做出明智表決也同樣必不可少。 現在建議書保薦人可能已經進行了此類分析并籍此提交了推薦方案。我當然希望事實就是如此,否則股東會議上的對價討論如何能保證其客觀公正性?如何能使這種會議不會變成純粹與A股股東討價還價并只是毫無理由地肆意加價的地方? 至于那些“保證”其來年股價肯定不會下跌的公司,這種“保證”的依據是什么?如何能保證提交給政府的建議性對價是“合理”的? 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中國證券公司準備建立其正確評估公司及風險的能力,他們必須能夠對股改的財務基礎進行明智的分析。 如果不能建立這種技能,那么在政府注入的所有資金告罄之后,他們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全盤皆輸的命運。甚至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全新的市場環境下,必須要讓投資者明白,市場上流通的不是股票,而是公司,而公司價值的基礎是其財務表現。中金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如果投資者對股市估值的觀念不發生變化,這場股改和所有其他改革勢必無法奏效。 目前我們了解的所有信息只是股改的步驟和過程,其它再沒有什么變化。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應對包括政府在內的所有市場參與者開展教育工作,讓他們了解一旦所有股票上市流通,市場將如何運作。遺憾的是,我們白白錯失了這個良機。 (作者為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區首席運營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