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京津冀逐步打破區域壁壘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7日 12:25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張平

  “京津冀規劃目前還在調研階段中,10月舉行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對此進行更為廣泛的討論。”一位參與制定“十一五規劃”的發改委人士這樣對《財經時報》表示。

  隨著天津“濱海新區”在前一段時間充足的曝光,京津冀一體規劃的問題再次熱論,
實際上,早在去年年中,《財經時報》采訪有關區域專家時,就曾經有消息說,“十一五規劃”中,京津冀將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試點。

  8月,當天津濱海新區的“規劃綱要”交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設計時,形勢已經明朗:對這個天津下屬的“新區”的規劃,已經上升到國家規劃高度。

  交通建設是突破口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一個經濟區域的形成,需要具備中心城市、經濟腹地和緊密聯系的交通通訊網絡三個基本條件。而交通運輸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在經過了頻繁的溝通和協商后,京津就打造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達成了共識。

  京津兩地領導人日前宣布,將在未來2-3年時間里投資100多億美元,修建快速鐵路、

高速公路、機場,以解決京津交通問題,促進京津兩地互聯互通。

  總長115公里的京津城際客運鐵路專線,京津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已于7月4日正式開工,將于2008年6月建成通車。屆時從天津站到北京南站只需半小時。不僅如此,京津城際軌道交通將與北京地鐵4號線北京南站實現換乘,并考慮與北京遠期規劃中的14號線對接。

  據稱,北京到石家莊的城際客運專線也將隨后建設。

  北京和天津之間還要建成146公里的京津間第二條高速公路。第三條快速通道也將于2010年前建成。同時京唐及京秦間區域經濟干線的通行能力也將被擴充,使北京與周邊地區中心城市的陸路運輸行程時間消耗在3小時以內。

  專家指出,通過一系列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設,不但能夠拉近京津冀各地之間的距離,而且可以大大促進資源在城市之間更合理的配置。屆時,北京可以擁有更為便捷的出海口,天津可以利用北京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打通與中西部腹地的通道。交通一體化可以很快地實現兩地的優勢互補,為整個經濟一體化奠定基礎。

  天津市政府還計劃投資400億元“升級”天津港。到2010年,天津港區面積將由現在的30多平方公里擴大到100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其貨物吞吐量將從去年的2.06億噸增加到3億噸。

  同時,投資20多億元改擴建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目標是比原規模擴大3倍。首都機場的貨郵吞吐量75%以上來自天津的外商投資企業。一個京津機場整合的建議也已經被提出。

  “這些動作將會觸動兩地行政協調、管理體制多方面的改革創新。” 南開大學經濟學教授逄錦聚這樣評價。

  和諧發展是主題

  歷史上的北京和天津,競爭甚于合作。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在于沒有整體區域規劃造成的城市定位相似。這也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現在則由中央政府出面協調,雙方都“各讓一步”,大家頓時覺得“海闊天空”。

  北京市新的定位是: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并且明確表示不做“經濟中心”。天津市市長戴相龍也明確表示,天津現在要做的,不是與北京爭奪北方金融中心稱號,而是建立一個與經濟中心城市相適應的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為環渤海地區服務。言外之意,天津市不做“金融中心”。

  而之前的歷史上,兩者曾經均以中國北方金融中心“自居”。

  攜濱海新區政策優勢,電子信息、汽車、化工、冶金、生物醫藥和新能源環保,成為天津未來幾年的六大支柱產業。一位天津市官員表示,不排除某些低端產業向河北境內轉移,但“前提是必須對財稅制度進行改革”。

  一位參與制定規劃的發改委人士向《財經時報》表示:“在‘

十一五規劃’中,雖然對區域配置的方向沒有涉及,但將會在空間上做出安排,確定一部分區域作為重點開發地區,另一部分區域的資源承載能力有限,應該作為限制開發地區,還有一部分要作為禁止開發地區,其發展要依賴轉移支付的配套政策。”

  這位人士說,作為北京上風口的承德和張家口,很有可能被限制發展農耕業。因為,這樣會很容易污染到北京的水質,也會影響到北京地區的防風帶。但出于公平性的原則,北京市也要對這兩個城市支付一些經濟損失的補貼。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市場導向顯然軟弱無力,只能由中央政府出面加以解決。

  這位人士還透露,為了更好地促進地區間合作,很有可能對現行的政績考評機制進行改革。他說,經濟、社會和環保可能將成為考察政績的3個平行標準。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