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人口老齡化加速 未來中國誰來養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6日 11:31 大洋網-廣州日報 | |||||||||
顧一冰 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3億,超過總人口的10%,且以年均3%的速度持續增長(《揚子晚報》9月25日)。這樣的人口結構給政府與社會提出了一個課題,誰來為現在和未來日益擴大的老年人群體“養老”?
人口老齡化加速、養老資金缺乏。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矛盾已逐步顯現:在城市,不少老人依靠微薄的“退休金”度日,甚至還要與下崗的子女分享;在農村,不少老人無法得到必要的醫療條件甚至還要流離失所,這些“個案”如果不斷擴大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與社會必須借鑒經驗、調整思路、尋找對策,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機制。 西方經濟理論主張將社會保障作為財政政策的“內在穩定器”,并提出針對不同時期的經濟運行態勢,采取不同的社會保障收支方式在宏觀經濟中發揮調節作用。在實踐中他們不僅主張通過國家干預來實施社會保障,而且還主張國家應通過立法來保證社會保障政策的實施。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西方各國頒布了一系列社會保障方面的法規。由此可見,市場經濟國家應該從理論到實踐確認一個普遍的社會救助(或稱公共援助)制度,它像一張“安全網”,確保每一個社會成員在因為各種主觀的或客觀的原因生計斷絕時,不至于陷入無助的陷阱。這些制度對于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社會意義重大,可以說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在我國向市場經濟轉軌并引起激烈的社會變遷的今天,為了保持當今與未來社會的穩定,在設定法律強制用工單位參加“養老保險”、增強公民自我養老意識的同時,也應該建立起一個普遍的社會救助制度。中國社會保障改革的當務之急是應將社會救助這張“安全網”認真設計、謹慎安裝,以使其能夠真正對每一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基本生活起到“保底”的作用,從而讓每個人都有值得期許的、幸福的未來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