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當自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3日 11:54 人民政協報 | |||||||||
潘承烈 ●在國內國外市場都敞開在企業面前時,商機不是少了而是大大增加了。我國民營企業在機制上靈活,決策過程集中統一、方便迅速,這樣正好可以發揮民企的優勢,以更快的速度去獲取商機,搶占市場。
●企業戰略必須扎根于本企業實際。沒有任何兩個企業的具體戰略會完全相同。因此你照抄照搬別人成功的戰略,用到你企業就不見得能成功,因為各企業的具體情況不會完全一樣。 ●企業文化不是去撿別人的口號,而是靠本企業在自己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優良的思想作風、道德風范、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等,這是企業的一份最珍貴的精神財富,是需要加以不斷完善弘揚,代代相傳的。 誕生于改革開放之初的我國民營企業,至今已走過了或平坦或坎坷、或喜悅或痛苦的二十多年風雨歷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的民營企業曾經如曇花一現已永遠成為過客,有的則已成長為今天的參天大樹。 當前,我國已然入世,跨國公司也已遍布國內,在面對國內國際雙重市場競爭的大背景下,現實對民營企業的各方面要求均已更高,其中包括生產技術、產品質量上,更重要的是經營與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必須要跟上國際潮流,與時俱進。 民企當自強,如何自強? 文章給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涉及經營管理理念,企業文化建設,長期發展戰略,如何選才用人等方面,很有見地,適逢其時。尤其是“36條”的出臺,民營企業面對又一次大發展契機,此文對于民營企業家及其他業內人士,將不無有益的啟示。 發展民營企業的重大政策舉措 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在此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明文載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長期實踐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民營企業有了長足的增長,其生產總值、上繳利稅、出口創匯、創造就業等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需要等許多方面,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與所占比重正日益提高,作用日益明顯。 但是非公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相比,在體制上還存在著許多制約、限制,并束縛了民營企業更順利、更自如地發展。這也正是無數民企長期以來不斷期盼、呼吁和爭取的目標和要求。 2005年初,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發展民營經濟的36條意見(簡稱“36條”),從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完善對其社會服務、維護其合法權益、引導企業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政府對其監管和加強指導和政策協調等七個方面,提出了對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主要改革措施和要求。 “36條”意見的出臺,將大大改善發展非公經濟的宏觀環境,對促進民營企業更加公平有力地發展,將會起到重大的推進作用并將產生深遠影響。 主導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內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從總體來說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對具體的民營企業來說卻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甚至是生存危機。人們往往對此歸咎于政策上對非公經濟的不公,使非公經濟發展受到種種限制,沒有能與公有制經濟一視同仁。 現在“36條”意見的出臺將在一定程度上使這種狀況有所改善。企業有了更為寬松的客觀環境作為其創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從以往二十多年民企發展的歷程來看,民企在數量上和涉及的行業上都有了很大的增加。這首先應歸功于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以及隨著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推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沒有這些客觀因素作為前提條件,非公經濟和民企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一片繁榮興旺的景象。 但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同時也看到,在同樣客觀的環境下,許多民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了,也同樣有許多民企興旺一時,卻曇花一現地消失了。在市場競爭中企業的生生滅滅本來就是競爭的客觀規律。 在同樣客觀條件下,企業生存發展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使我們看到,外界環境與政策的外部因素固然十分重要,但主導企業興衰命運的還是在于企業自身。 因為,外因畢竟是變化的條件,而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 要是我們仔細分析“36條”的七個方面意見,其中市場準入、加大財稅支持、完善社會服務、維護合法權益、改進政府監管、加強指導和政策協調等六個方面都是在為民企營造一個更便于發展壯大的客觀環境。至于有了這樣一個更有利的外部條件,民企是不是一定都能大展宏圖,這就不再取決于外因,而是《意見》中提出的:“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這個內因就是主導今后民企前途命運的關鍵因素了。 民營企業提高自身素質的要點 市場競爭中的企業,不論其所有制如何,其前途命運歸根到底都掌握在企業自己手中,自己負擔盈虧,承擔風險。對民營企業來說,這點尤為明顯,因為自其誕生之日起,民企就一直是在相關政策指引下,靠赤手空拳打出來的天下,沒有任何依托、依靠。因此企業自身素質對決定企業生存發展具有關鍵作用。“36條”意見的出臺,宏觀上為民企提供了更寬松有利的政策環境,民企能否借這次《意見》的東風,得到更好的施展才能的機會,就更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素質了。 在主要依靠自身奮斗拼搏中走過來的民營企業,在國內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下,需要有意識地加強對提高自身素質重要性的認識,而不能再滿足于以往成績和就事論事地應付日常事務的習慣思路。 根據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素質的共性要求,結合我國民營企業當前的特點,下面對提高民企素質的若干要點加以分析。 1、清醒地明確自身定位存在于新世紀的我國民營企業,與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初創階段相比,客觀環境已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還處于供不應求的短缺經濟之下,市場潛力留有巨大空間可供企業發展,因此能選擇的經營領域較廣,只要運營得法,效績也較容易取得。 但現在,在全球化推動下,我國又已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國內國際市場的界線已日益淡化,我國企業已直接面對整個世界,面對全球競爭。這與以往只要認認真真做好企業內部每一環節的工作就能出成果大為不同了。也就是說,外部因素對企業的成功產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 此外,企業的經營目標也與過去有了很多差別,經營的主要目標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但現在只追求企業自身利潤已遠遠不夠了。企業作為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層組織,更要重視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的存在當然是為了給社會創造財富,所以講求利潤是天經地義的。但問題在于追求利潤的過程應該是造福一方,而不是損害社會和國家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因此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們國家和整個國際趨勢,都把保護環境放到突出位置。“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識。此外,經濟發展需要靠資源,我國的資源,尤其能源利用率很低,為此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和節約資源,節約能源是保持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當前我國的民營企業需要從以往只關注企業內部,眼睛向內轉為把注意力更多投向如何更好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如何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方面下更大功夫。哪個企業在這些問題上認識得深,行動得早,在今后更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就能爭取到更大的競爭優勢。 民企要把以往那種只專注于做好自己工作,以自我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定位,轉向指導自己處于更大市場背景下開展活動的定位,從而看到自己所面臨的新的挑戰與新的機遇。這是當前我國民營企業謀生存、謀發展的第一步。 2、商機無處不在我國在入世之后,企業的競爭對手已由國內延伸到國外。面對的是比國內更強大、更咄咄逼人的對手。不少企業認為市場機遇似乎早已被人搶走,自己的回旋余地越來越小,人們只感到挑戰越來越嚴峻,壓力越來越大。現在要經營好一個企業,其難度已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 但事情的另一方面卻是,隨著全球化與我國入世的形勢,挑戰與壓力固然加大了,但同時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商機。現在國內國際市場都擺到了我們企業面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正向企業提出許多新的需要有待滿足。面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以及像2008年舉辦奧運等,也在大的方面提供新的商機。而網絡營銷則更把商機擴大到全世界。所以不能認為競爭的加劇只會使商機越來越少。 重要的是:客觀上存在的商機,就看企業能否加以識破,尤其是能否及時撲捉到并加以利用。 這就取決于企業家有沒有“慧眼”,有沒有這方面的素質了。 在把企業定位于全國和世界市場大背景下的一個經營單位,企業首先要放眼世界,把視野擴大到全球范圍,注意國內國外隨時發生的經濟、技術、社會、政治、金融等方面出現的新的跡象和動態,而不能再“兩耳不聞天下事”。當你用全球化的眼光去觀察世界,用全球化的耳朵去傾聽世界,用全球化的思路去剖析世界,那么你從這些信息中就可以篩選、研究出有哪些信息與自己企業的發展有關,可以為我所用。但是,外來信息決不可能為你提供適合你企業商機的現成答案。重要的是要學會對外來信息通過結合企業實際進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深入思考,然后得出有助于實際操作的現實方案。 這樣就會發現對看來已經飽和的某一市場仍能抓住尚未被人察覺的新商機。例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早就飽和了的洗衣機市場,海爾推出“小小神童”小型洗衣機卻能獨樹一幟取得數以百萬計的銷量,就是因為那時飽和的都是一次洗衣量5公斤的大洗衣機,而一次洗衣量1公斤左右的輕便小洗衣機尚屬空白。海爾憑其敏銳的目光識破并撲獲了這一商機,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在國內國外市場都敞開在企業面前時,商機不是少了而是大大增加了。我國民營企業在機制上靈活,決策過程集中統一、方便迅速,這樣正好可以發揮民企的優勢,以更快的速度去獲取商機,搶占市場。 商機無處不在,重要的不是去重復或追隨別人已經在做的,而要不同于同行或競爭對手。這正如《孫子兵法》所說:“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孫子兵法·勢篇》)。 在得到更為寬松環境下的我國民營企業,對新世紀的商機,也應該是“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關鍵在于你能否“出奇”。 商機固然無處不在,但對一個企業來說也并不是任何商機都能帶來效益和發展,只有符合本企業發展方向并使企業的有限資源能用到“刀刃”上發揮最大作用的商機,才是真正可取的商機。 3、要有符合時代潮流和企業實際的發展戰略民營企業一般都是靠創業者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創業者往往依靠他自身的經驗、判斷和魄力使企業逐步成長壯大。 但在新形勢下,企業面對的是比以往復雜得多的環境,企業要想生存發展,僅靠創業領導人個人意志和聰明才智已遠遠不夠了,必須在一個具有前瞻性、符合企業實際而又遵循時代前進方向的發展戰略作為其經營的指導。 回顧這二十多年來大量企業的興衰成敗,其原由各異,但如果從深層次來分析,則無不與其戰略的是否正確或失誤有關,即使有些企業還沒有意識到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但這卻已是客觀存在。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失敗。 而戰略帶有全局性,它指導著、影響著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戰略一旦失誤則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回旋余地,往往會形成“一著不慎,全盤皆輸”。 企業戰略必須扎根于本企業實際。沒有任何兩個企業的具體戰略會完全相同。因此你照抄照搬別人成功的戰略,用到你企業就不見得能成功,因為各企業的具體情況不會完全一樣。 如果過去有些民營企業憑著走一步看一步也一樣能發展,似乎不需要什么戰略,那進入新世紀就不同了,客觀環境已復雜得多,而這種變化也越益迅速,要是仍滿足于只看到今天,不仔細研究如何適應明天,就只能越來越處于窮于應付的被動局面。 現在,一個不考慮明天的企業,就不會有企業的明天。 但是明天又不會是今天的簡單重復。有些企業在規劃未來時,認為只要照以往成功做法如法炮制,過去怎么干,今后也只要這么干,或只要干得比過去更好便可以了。其實這是不了解以往之所以成功,是抓住了產品、技術、市場等生命周期中的上升階段。但它們不可能一成不變,在其由盛到衰,生命周期處于下降階段時,要取得同樣的經濟效益和增長速度便難以為繼了。 企業的發展戰略無一雷同,但構成一個科學的、符合企業實際與發展趨向的戰略它所應具備的某些基本要素還是存在的。如果把這些要素結合本企業實際加以詳細分析研究,則還是可以構成指導企業前進戰略的。 這些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以及本企業所屬行業的有關方針政策;企業客戶對本企業產品和服務的需要,尤其是隨著客戶的發展所產生的潛在需求; 本企業自身的優勢劣勢,長處短處,以便使企業的有限資源最有效地發揮作用; 對企業競爭對手的詳細分析,并與自己對比,以明確哪些是我比人強,哪些是人強于我,以便“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及時地、全面地收集分析國內國際宏觀上發生的各種社會經濟動態與信息,從中及早把握它對引導市場變化的走向,以便于早做準備,取得競爭的主動權。 如果把以上五個構成科學戰略的要素結合到企業實際加以融會貫通地研究思考,就能得出一個具有一定指導作用的企業發展戰略。 4、惟才是舉,惟賢是用歷史和現實生活都深刻地表明,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單位或企業,其興衰成敗,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從實踐中人們也對人是最寶貴的資源早已形成共識。現在中央提出人才強國戰略,對企業來說,同樣人才強企在當前更有現實意義。 這些年來,我國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都有力地證明創業者所具有的企業家素質所起的關鍵作用。他們能審時度勢,通過改革開放的契機,因勢利導,為自己抓住機遇不斷發展壯大。而其中才能不濟的則在競爭中被逐步淘汰出局。 對創業的民營企業家來說,經過二十年上下的艱苦奮斗,事業有成,很多企業現在已到了新老交替的時候了。如何把自己一輩子辛勤創立的事業交到可靠的接班人手中,已成為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是最令人關注的問題。 不少民營企業家為了自己創辦的事業后繼有人,都已經或者希望把自己的這一攤事業交給自己的親人,交給兒子。這種親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映。 為了做好交接班工作,一些民企領導把自己下一代送去學習,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有的派到國外去學習先進的管理理論、方法,有的則讓下一代去本廠或外廠的基層鍛煉,熟悉企業經營的實際工作,然后由上一代幫扶逐步走上企業的領導崗位。 這樣做,有些企業能沿著前人的業績繼續發展,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這也不能絕對化。不能認為民企要后繼有人就只能靠父傳子這惟一模式。 企業要生存發展,主要靠領導人必要的企業家素質。這一點經過系統的學習培訓和實際鍛煉是重要的,但也并不是通過后天的這些訓練就一定能把任何人培養成為合格的企業領導人。 一個人的發展并不完全只決定于人為的后天因素,此外還應考慮到個人的一些特定素質,只有順其自然發展,再加以有意識的培養,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經營企業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干并能干好的,正如一個沒有音樂天賦的人,訓練不能使其成為好的音樂家,沒有數學天賦的人也成不了好的數學家一樣。 因此,父輩創建的一番事業,要想繼往開來,是否只能傳給兒子一代,還要看接班的有沒有經營企業的一些基本素質,如只憑血緣關系一味強求,也許事與愿違,形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美籍華人王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建的王安電腦從零開始發展為有名的跨國公司,后來因指望其子王列繼承父業,而王列沒有其父王安那樣幾十年奮斗中積累的經驗,也沒有其父的開拓精神與魄力,在市場競爭中顯得那么幼稚和脆弱,風雨襲來時茫然不知所措。王列于1986年接手公司,經過短短6年,于1992年就把王安電腦宣告了破產。 這個教訓是值得我們民營企業引起深思的。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看法認為家族企業已是落后的組織形式,其實這也并不盡然。國際上很多企業仍是家族企業性質,上百年一直久盛不衰,但在現在的新情況下,靠一兩個人說了算肯定已不行了,需要進行股份制改造才是出路,要靠集體智慧來經營和決策。在一定意義上,仍可用廣泛范圍的“家族”實行控股。 市場競爭說到底實質上是人才競爭。為了事業的發展或至少不致中斷,民企領導在后繼有人問題上首先要有求賢若渴的真誠愿望,而不是拘泥于血緣關系。關鍵是要從思想到體制形成一套惟才是舉、惟賢是用的風氣。這是對民企能否后繼有人的重大考驗。 5、培育發揚企業自己的優良風氣我國傳統中有“富不過三代”一說。外國也有學者提出企業的平均壽命約為30年。我國民企的壽命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平均也許還不到30年。然而我國也不乏百年老店、百年老廠。其區別何在呢? 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不會只是就經營論經營,而必須扎根于更深的文化層次之中。 創業者作為人,按照自然規律總是要衰老,退出人生舞臺的,需要有人“傳種接代”。但從延續一個企業壽命來說,需要“傳種接代”的不僅是接班人,更需要有能“傳種接代”的風氣。 只有在創業者創業奮斗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和形成有助于企業久盛不衰的廠風、店風,才能使一個好的風氣代代相傳,成為凝聚職工人心的共同語言和精神動力。即使領導更迭,企業的優良風氣依然能延續和發展,使企業沿著前人開辟的道路繼續前進。 民營企業尤其需要重視和培育自己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不是去撿別人的口號,而是靠本企業在自己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優良的思想作風、道德風范、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等,這是企業的一份最珍貴的精神財富,是需要加以不斷完善弘揚,代代相傳的。 這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別的企業能加以模仿,照搬和抄襲的。 例如,三百多年的同仁堂老店,始終以忠誠于客戶,決不弄虛作假,決不偷工減料,用料和加工精益求精,為其不變準則。江南的胡慶余堂老店,店堂內高懸“戒欺”的大匾。正是這一代代相傳的企業文化,成為這些百年老店長葆青春的最大奧秘。 好的廠風、店風,或叫企業文化,不是靠口頭提倡宣傳就能實現得了的。某種意義上,好的風氣是靠好的領導人,尤其是創業者言傳身教帶出來的。企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領導人自身立身處世的投影。兢兢業業,艱苦奮斗的精神;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風格;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創新的膽識等,不但能感染和影響自己一代職工,還將影響企業的后來人。 企業的競爭已不僅是經濟實力的物質層面的競爭,實質上這已反映到精神層面、文化層面上的競爭。例如現在的市場競爭中,誠信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對于民營企業這個問題更引人注意。如果你能高舉誠信的大旗,時時處處能體現出你對顧客、對社會的誠信,體現到細微處,那么在人弱我強的對比之下,你就能爭取到競爭中的“加碼”,贏得競爭優勢。 6、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是提高自身素質的核心民營企業興起于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的客觀環境已不同于歷年不變的計劃經濟時代。因此民營企業在其誕生的第一天起便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之中成長的。正是這一客觀環境為民營企業的出現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但是在進入新世紀前后,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及全球化推動著國內國際市場的融合,使不斷變化中的環境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與趨勢。企業的經營范圍、傳統的經營理念與管理方法,以及企業經營的目標,都產生了與以往有很多不同的根本性變化,不意識到這些變化對企業所帶來的新的影響而做出深入的思考與相應的對策,那么這將成為企業前景最大的危機。 民營企業這些年來歷經坎坷走到今天,使領導人從自身經歷中積累了很多如何經營好一個企業的實踐經驗,這當然是很寶貴的。但這些經驗也不能不加分析地把它當作不變之道去看待。當然有些經驗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那自然應加以遵循。然而也有些經驗是在特定的客觀條件與當時政策環境下行之有效的,但時過境遷已不能繼續發揮作用,那就不能仍一切照搬了。 許多企業的經驗和教訓都告訴我們,要是把以往取得成功的經驗視做永恒的東西,那就是埋下了失敗的種子。過去我們常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事實上,要是你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思想方式僵化,倒確實會成為“成功是失敗之母”了。 提高企業自身素質是“36條”針對企業內因的重要要求。而提高自身素質的核心問題之一,恰恰是要改變一切不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思維方式,要使企業和企業領導人的思路能不斷跟上變化著的環境,要“與時俱進”。企業要適應變化中的環境需要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而關鍵在于企業領導人在自己思維方面要靈活,善于吸收外來信息“為我所用”。要是思維方法固步自封,不愿或不能隨環境之變而變,那就既看不到面前新的機遇,也經受不住新的挑戰。 “提高企業自身素質”,其核心歸根到底還在思路上,即在思想方法上要真正適應時代變化,“與時俱進”。 “36條”的出臺為民營企業今后在國內國際新形勢下能有更大作為提供了有利條件。每個民營企業能否抓住機遇謀發展,就看企業自身,看企業和企業家的素質了。 民企當自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