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國銀行業生態圖景:資本缺口依然巨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0日 11:2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中國商業銀行正在一步步由過去計劃體制下的準政府財政型資源分配性機構,向市場化金融服務機構轉化。 然而,這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按照新的資本監管口徑計算,中國銀行業的資本缺口依然巨大。
另外,盡管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但政府主導的財務重組并非使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真正改善,2004年銀行業總體不良貸款率的下降更多的是依靠信貸規模擴張和國有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產生的結果。 而制約這一切的根源還在于銀行管理體制。曾經,創造多少利潤并不是銀行關心的主要內容。尤其在計劃經濟下,即便有些項目會減少銀行利潤,但是從國家發展的需要、從支持地方政府的需要考慮出發,銀行依然要放貸。這就必然影響銀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也影響了銀行穩健經營、風險控制以及追求利潤它們之間相互聯系機制的建立。目前,銀行通過上市、引資、股權多樣化等形式,改變公司治理結構,實現股東對利潤的追求,正是解決商業銀行問題的一個關鍵點和一個入口。 2005-2006年,隨著全面開放金融市場的臨近,原本并不強大的中國銀行業將面臨著更多更嚴峻的挑戰。文/劉巍 報告方: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 基于對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財務實力的綜合分析,中誠信國際根據可以獲得的內部信息和銀行公布的公開信息,對中國銀行體系中5家國有(控股)銀行、10家股份制銀行和3家城市商業銀行進行了公開評級。 國有銀行信用等級有所調高 編輯說明中誠信國際商業銀行信用評級方法具有以下三個特征:以個體評級為主,個體評級與支持評級相結合;以定性分析為基礎,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歷史考察和未來預測、跟蹤相結合。 中國銀行業信用評級結果包括銀行綜合財務實力評級、個體財務實力評級和評級展望。這18家銀行的評級結果分別如下表1: 中誠信國際充分肯定了國有銀行在國家主導的銀行改革和財務重組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基于對國有銀行的壞帳剝離、外匯注資、財務重組和引入戰略投資者等因素的考慮,以及對國有銀行公開上市積極影響的預期,中誠信國際調整了已經完成財務重組與公司改制的中國建設銀行與中國銀行和初步完成財務重組并正在進行公司改制的中國工商銀行等國有商業銀行的個體財務實力等級。 將中國建設銀行的個體財務實力評級從Ai+上調為AAi-,評級展望為正面;將中國銀行的個體財務實力評級從Ai上調為Ai+,評級展望為正面;將中國工商銀行的個體財務實力評級從BBBi上調為Ai,評級展望為正面;維持中國農業銀行的個體財務實力等級,評級展望為穩定;將交通銀行的個體財務實力評級從Ai+上調為A Ai-,其評級展望為正面。 基于對股份制商業銀行經營業績和風險的綜合分析,維持招商銀行AAi個體財務實力評級等級,評級展望為正面。 光大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和華夏銀行等其他股份制銀行的信用等級維持不變,評級展望均為穩定。 基于對城市商業銀行的迅速發展和其地位不斷提升的關注,首次公布了城市商業銀行中的影響力較大的三家銀行的信用評級結果。分別為:北京銀行A+/Ai-/穩定、上海銀行AA-/Ai+/負面、南京城市商業銀行AA-/Ai+/穩定;谏虾cy行貸款結構中房地產貸款比例過大和上海房地產市場潛在風險的考慮,該行的評級展望為負面。 三行被調低等級或展望負面 深發展被調整一個子級 基于深圳發展銀行偏低的資本充足率、較高的不良貸款率和較低的撥備覆蓋率對其持續發展的壓力和潛在風險的考慮,將其綜合財務實力和個體財務實力評級等級均向下調整一個子級,從BBB/BBBi調整為BBB-/BBBi-,評級展望為穩定。 降級的理由是:(1)資產質量惡化。2004年,深圳發展銀行不良貸款余額較2003年底大幅上升了24.21%,不良貸款率上升2.9個百分點,至11.41%,雖然2005年上半年公司加快處置不良貸款,截至2005年6月末,不良貸款率略有下降至10.74%,但不良貸款余額繼續呈上升趨勢,顯示公司仍有新增不良貸款產生,資產質量改善乏力且有所惡化;(2)撥備覆蓋率仍然偏低。2004年末,公司的撥備比率為35.49%,與上年大體持平,2005年6月末增至41.48%,但與同業相比仍屬于較低水平,不能有效覆蓋風險;(3)貸款結構不合理狀況加劇,深發展目前85%為公司業務,僅15%為零售業務,造成公司貸款客戶集中度非常高。截至2004年底,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分別高達16.92%和128.7%,較2003年末分別上升了12.33和83.54個百分點,大大高于10%和50%的監管上限。貸款過于集中不利于分散風險;(4)資本充足率大幅下降。2004年末公司的資本充足率僅為2.3%,較上年末下降了4.66個百分點,嚴重低于監管標準。(5)核心資本嚴重不足。國內大多數銀行都是核心資本充足率達標而附屬資本不足,而公司的核心資本嚴重不足,2004年底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僅為2.3%,較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2005年6月末為3.14%,仍低于監管標準0.86個百分點。6籌資計劃面臨困難。公司核心資本不足影響了公司通過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的渠道;而作為上市公司,深發展目前面臨股權分置改革問題,這將影響公司私募及配股等籌資計劃的進程。如果公司僅通過內部經營提高資本充足率,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總的來說,深發展目前財務狀況的惡化更多的是原有問題的暴露,這可能與新橋投資入股后對公司的重整有關。從2005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公司各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但與2003年的狀況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報告對其進行了調級。新橋投資入股后能否對深發展的經營管理進行實質性的改善還有待時間觀察。 民生銀行從A+/Ai+調整為A/A 中國民生銀行的綜合財務實力等級和個體財務實力等級被調低的主要原因是:近幾年隨著信貸規模高速擴張導致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額上升的潛在風險日益加大,2004年、2005年上半年不良貸款額快速增長。同時,該行貸款結構不太合理,業務地區和客戶相對集中,中長期貸款和房地產貸款也快速增長,宏觀調控對該行的影響較大。而且,近幾年業務高速擴張對該行營運模式和內控機制是一個嚴峻考驗,目前該行面臨著業務轉型;谝陨蠋c原因,我們將民生銀行的綜合財務實力等級和個體財務實力等級從A+/Ai+調整為Ai/Ai,評級展望為穩定,并密切關注該行在貸款結構調整、內控機制建設、資本充足率水平和不良貸款控制等方面的進展。 浦發行評級展望是負面 浦發銀行近幾年房地產貸款和以房產為主的個人貸款增長迅速,2004年增速達45.9%,已占貸款余額的27.7%,居股份制商業銀行首位,且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貸款占貸款余額的50.43%。由于近幾年三省市尤其是上海房地產市場價格增長過快,宏觀調控引發不良貸款的風險隱患正在加大。2004年浦發銀行不良貸款額76.16億元,上升11.62億元。同時,隨著經營規模不斷擴張,浦發銀行面臨較大的資本壓力。因此,我們維持浦發銀行AAi-個體財務實力評級等級,將評級展望列為負面,并密切關注該行在資本補充、貸款結構調整、不良貸款控制等方面的努力。 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編輯說明報告認為,目前銀行業的改革進展僅僅是財務上的表現,銀行業改革的實質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隨著中國宏觀經濟的持續平穩增長和金融穩定運行,2004年中國銀行業取得了重要成就,如政府主導的銀行改革取得進展,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初步完成了財務重組;國有銀行資產質量的有所改善,不良貸款率的總體水平下降;資本充足率有所提升,銀行業總體風險得到緩解;監管水平進一步提高,但發展中的問題依然嚴峻。 信貸過快增長中潛在風險增大 2004年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進一步得到擴張。但從不同類型銀行的擴張速度來看存在明顯的差異,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增長速度是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國有商業銀行的兩倍,城市商業銀行的擴張速度也大大提升(表2)。 根據觀察,2003年以來銀行信貸規模的過快擴張受2004年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影響,可能導致銀行新增貸款中不良貸款的反彈,2003年中國的銀行體系投放2.99萬億元的信貸,2004年1-6月份銀行體系新增信貸規模1.43萬億元,這其中部分貸款由于一些項目的慣性中斷和上下游產品影響以及其中某個信用鏈條的脫節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貸款,中國銀行業資產和信貸規模擴張中的潛在風險依然存在,降低不良貸款規模和比率的任務依然很艱巨。 銀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依然偏弱 2004年中國銀行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經營業績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全行業共實現利潤近930億元,比2003年增加620億元,增幅達200%以上(圖3)。 但我們注意到,中國銀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依然偏弱。報告的估算表明,2004年15家主要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撥備前總資產收益率為1%,提取大量的不良貸款撥備后,銀行總資產收益率只有0.5%左右,凈資產收益率為9.3%,與國際銀行業的盈利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表3)。 同時也注意到,各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高度依賴于央行存款準備金利息收入,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的在央行的存款準備凈利息收入占稅前利潤的比例達到91%以上。隨著2005年3月中央銀行將超額存款準備金存款利率由現行的年利率1.62%調低到0.99%,各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利息收入將會降低,依賴中央銀行利息收入的收入結構將會受到影響,利潤來源將會減少。 同時,隨著金融“脫媒”的逐步顯現,中國銀行業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戰,銀行業的盈利能力還會下降。目前,中國銀行體系中最活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盡管其財務狀況全面好轉,但各家銀行的盈利狀況也參差不齊,總體上看上市銀行的經營情況、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要比非上市銀行的財務表現好。 資本缺口仍舊巨大 2004年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達到或超過了8%的監管要求,個別銀行達到了10%的穩健水平,預計,隨著銀行改革和財務重組的進展以及銀行經營業績的提升,這一比例還將會進一步提高(圖1)。 但我們注意到,資本嚴重不足仍然是中國銀行業的突出問題,即使按照較為寬松的口徑計算,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水平與國際銀行相比明顯偏低。按照新的資本監管口徑計算,從資本中剔除專項準備、其他準備及當年利潤等傳統項目,并且對尚未提足的貸款損失準備也從資本中扣減,同時不考慮國內外風險資產發生變動的情況,要使整體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最低要求,則中國銀行業的資本缺口依然巨大。因此,要達到監管要求的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補充資本金缺口。 不良貸款比率仍偏高并可能反彈 據統計,2004年,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7176億元,比2003年初減少394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3.2%,比年初下降4.6個百分點。從不良貸款的結構看,2004年末主要商業銀行損失類貸款余額5202億元,比年初減少1581億元;可疑貸款余額8899億元,比年初減少2191億元;次級貸款余額3075億元,比年初減少175億元。損失類貸款占全部不良貸款比重為30.3%,比年初下降1.8個百分點,反映出不良貸款的結構有所改善。 但我們注意到,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下降體現了政府財務重組的成效而非真正的信貸資產質量的改善,2004年銀行業總體不良貸款率的下降更多是依靠信貸規模擴張和國有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產生的結果。如果宏觀經濟出現波動,信貸規模緊縮,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的規模和比率可能會出現反彈。同時,銀行中長期貸款的風險長期化和房地產開發貸款及部分地區的個人住房消費貸款的隱性風險也不可忽視。2004年末四大國有銀行匯總的房地產開發貸款不良貸款率在10%-11%之間(表4),房地產開發貸款的不良率較高。盡管目前個人房地產按揭貸款的不良率較低,僅為1.5%左右,但隨著未來房屋稅收政策的逐步到位和物業管理費的提高,個人按揭貸款可能出現風險。 未來發展展望 政府對國有銀行支持度將逐漸減弱 2004年和2005年政府又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實施了第二次財務救助,從中國外匯儲備中先后拿出600億美元注入三家銀行,總共剝離7300多億元可疑類貸款和核銷4500億元損失類貸款(表5)。上述政府對國有銀行的救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有銀行的資產質量,解決了國有銀行的歷史包袱和沉重負擔,但國有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還有賴于其自身經營機制的轉變和公司治理的提升。 但隨著政府主導的國有銀行改革的完成,國有銀行獲得政府信用支持的力度將逐步減弱,國有銀行的信用水平將主要依賴其自身的財務實力。 銀行業競爭加劇 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正朝著多元化發展,近年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速度明顯超過行業平均水平和國有商業銀行,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并逐步蠶食著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表6)。 由于受到經營地域和業務范圍的限制,外資銀行目前所占的市場份額較小。但隨著我國加入WTO后銀行業的逐步開放,上述限制將在2006年底之前被逐步取消,外資銀行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靈活的經營模式、高附加值的服務、先進的風險防范技術和科技手段以及優秀的金融創新能力,國內銀行將直面來自外資銀行在業務和人才方面的嚴峻挑戰。因此,我們預計,外資銀行將會更多的侵蝕國有銀行的市場占有率。從近期發展趨勢來看,2005年外資銀行在參股中資銀行、經營地域擴張及本土化方面的走向最值得關注。另外,外資銀行參股對象由商業銀行向其他金融機構擴展,參股目標的多元化,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監管機構對混業經營的限制,從而在與中資銀行的競爭中取得比較優勢。 利率市場化考驗商業銀行 中國銀行業人民幣貸款利率已經過渡到了實行上限放開,下限管理階段,這是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邁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表7)。2005年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由1.62%調低至0.99%等利率市場化舉措的實施,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商業銀行根據風險因素自行進行差別定價,強化銀行的風險管理和負債管理。 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銀行業改革的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步伐也將逐步加快。政府宏觀調控將更加注重依賴利率機制。我們認為,中國的銀行體系中,競爭力較強、管理水平高、成本收益好、創新能力強的銀行將憑借其優勢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因此,中國銀行業發展既面臨利率市場的不確定性,但同時也存在著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銀行業務創新機會,利率市場化將考驗中國銀行業對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管理能力以及風險定價機制和定價能力。 匯率體制變革加重銀行業市場風險 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將給正在進行股份制改革、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及向國際化轉型的國有商業銀行帶來新的挑戰。報告認為,人民幣匯率體制的變革只是轉向更靈活的匯率體制的第一步,未來的匯率政策走向與市場預期才是關鍵?梢灶A期,未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將逐步放寬,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籃子貨幣為參考的中心匯率將更加反映市場力量的影響。因此,未來人民幣匯率的進一步小幅升值是必然趨勢。 今后匯率走勢與央行管理匯率的不確定性,對銀行業的經營和風險管理的影響更大。由于國內銀行剛剛開始從單一的重視信用風險控制轉向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全面風險管理,對利率、匯率變動可能造成的市場風險認識非常有限。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意味著中國銀行業必須開始應對市場風險,安排人民幣資產與外幣資產的匹配問題,需要有相應的對沖匯率風險的手段,這將考驗中國銀行業識別和管理市場風險的能力。 需建立資本金補充的長效機制 目前,商業銀行彌補資本金缺口主要采取上市融資、發行次級債、通過銀行利潤補充、發展表外業務、調整資產結構。根據中國目前資本市場的發展現狀和銀行業監管政策,前兩種方式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操作復雜;而目前銀行的利潤率普遍不高,通過財務盈余短期內難以實現資本金的迅速補充。發展表外業務,對于目前以存貸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的商業銀行而言將較為困難。所以,調整資產結構,控制風險資產的規模是保證資本充足率盡快達標的一個最直接的操作辦法。從長期來看,如何建立資本金補充的長效機制是未來中國銀行發展的重要挑戰。 面臨融資體制和盈利模式變革挑戰 中國的金融體制是一種過度依賴銀行間接融資的體制,銀行貸款在社會全部融資中的比重在80%以上(圖2)。 這種金融體制和融資格局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難以有大的轉變,這也造成了中國銀行業主要盈利來自于貸款利差收入,統計資料表明(表8),中國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僅占其收入總額的19%左右,而國外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比例達到35%以上。在中國銀行業現有的資產結構中,信貸資產一般占85%左右,利差收入在總收入結構中占90%以上。 在上述經營模式下,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和利潤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貸資產規模的擴張,而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張通常要受到資本充足率、流動性和股東投資回報期望等因素的約束。從長期看,依靠現有的經營結構來推動商業銀行的發展是難以持續的,實施結構調整是商業銀行適應現代商業銀行發展的趨勢,也是實現發展戰略轉型、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的必然選擇。 同時,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銀行業存貸款利差的縮小是必然趨勢,因此中間業務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業務模式和盈利方向的增值業務,中國資本市場新的金融創新產品的出現,發行短期融資券等在給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帶來挑戰的同時,對其發展中間業務也帶來了機會。但中誠信認為,中國銀行業發展多樣化的業務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