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中國奶業如何重塑誠信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17:20 大洋網-廣州日報

  在外資乳業巨頭自2004年相繼在中國要么完全停止要么大幅縮減乳業投資后,中國乳制品行業不僅告別了高速發展,更陷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誠信危機。在乳企的急速擴張中,中國奶業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無法協調發展,矛盾突出。價格戰陷入惡性循環,奶制品質量問題越來越多,全行業的誠信又被打折扣,被稱為“朝陽產業”的中國乳業在巨變面前該何去何從?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乳制品的消費量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3%,其中23個省市的乳制品消費量增幅下降,而廣西跌幅高達18.3%,乳制品消費量增幅繼續上升的城市,全國只有三四個。“中國乳制品行業已告別了長達10年的高速發展期。”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董事長宋昆岡日前在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第十一次年會上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如是提醒業界。

  現狀

  乳制品業誠信危機頻發

  事實上,在德隆、新希望、帕瑪拉特、子母等大財閥或外資乳業巨頭自2004年相繼在中國要么完全停止要么大幅縮減乳業投資后,中國乳制品行業不僅告別了高速發展,更是陷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誠信危機。

  2004年6月阜陽的小企業牛奶喝出“大頭娃”;5月底開始雀巢嬰兒奶粉接連被國家質檢單位查出碘超標;6月5日,河南電視臺播出了光明乳業鄭州子公司將過期奶回爐并用于銷售的消息。6月7日,光明董事長王佳芬對媒體否認加工過期奶。盡管最后的調查結果顯示“尚未發現鄭州光明山盟乳業有限公司從市場上回收牛奶再利用生產”的現象,但該公司卻存在“用庫存產品在保質期內經檢驗合格再利用生產”的行為。

  6月13日上海市閔行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在對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乳品二廠的抽查中發現,光明乳品二廠普遍存在提前標注生產日期的現象。6月底,前內部員工又出面指證維他奶公司涉嫌使用霉變豆粉和水制超標變質原料,維他奶因此遭到質監部門查處。

  問題

  陷入價格戰惡性循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試圖平穩化解種種“危機”的乳業為了銷售產品,又一次發起了價格戰,記者在市場調查后發現,近日又一場乳制品行業的降價風波正席卷全國。光明、蒙牛、伊利、三元、三鹿、新希望的部分產品在北京的各大賣場紛紛出現了大幅降價,其中部分產品的降幅超過了40%。在廣州市的幾家大型超市,同樣出現了乳制品集體大幅“跳水”的現象,其中蒙牛、伊利、香滿樓、燕塘的部分產品降幅達到了三成左右……

  乳制品價格大跌的背后是中國奶農的無助與悲哀。據了解,一頭奶牛前年還可以賣到15000元,但現在是8000元也是有價無市,河北、陜西等地更是出現倒奶、殺牛的現象。“大家看不到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都不敢再買奶牛,無論多便宜。”業內一位資深人士如是說。

  探源

  高速發展后泡沫破裂

  中國乳業已跨過它的十年金色年華。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提供的數字,2004年中國乳制品工業產量達到949萬噸,與1995年相比增長8倍,其中液態奶增長14.4倍。奶類總產量達到2368萬噸,增長2.5倍,人均奶類總量達到18.2公斤;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支出124.7元,增長3倍。

  在這段時間,成就了不少如蒙牛那樣不到六年時間里,即從最初的4000多萬元銷售額飛躍到60多億元的眾多企業,但亦給不少企業埋下了地雷。一系列信任危機下,中國乳制品消費受到影響。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2005年度公報》,2004年全國城鎮居民平均每人每月折合乳品消費量(包括鮮乳品、酸奶和奶粉)為2.09公斤,全年約25.3公斤,僅比上年略有增長,然而該年的奶牛數量,加工能力均如往年一樣保持著20%的增長。

  反思

  上下游企業矛盾突出

  急速擴張到底給乳企帶來了什么?在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上,與會各方分析,首先是人才數量嚴重不足,管理跟不上,最終導致管理的失控。據了解,從1995年開始光明在國內迅速擴張,2004年1月,光明完成對山盟的收購,而且光明還唯一一次出讓企業內部股份給管理層,但是光明本部竟沒有向該分廠派出任何一名來自本部的高級管理者。

  其次是利潤的集體下滑。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乳制品行業的銷售利潤率自2001年起逐年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大型企業的盈利水平同小企業相比并沒有明顯差距,2004年銷售收入前十位的企業利潤率僅為4.9%,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而虧損的企業也在逐年增加。

  第三,奶業上下游關系急劇緊張。不少加工企業開始將奶源拋棄。“我一個月就收到三個電話,要求我買下他們的奶牛場,可是我做不到,我也是自身難保。”廣東某知名奶企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廣東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表示:“中國乳業與別的行業都不同,它包含牧場、乳品加工和終端市場三個鏈條,以前太過注重于乳品加工這個單一的鏈條。當前的乳制品加工能力嚴重過剩,價格戰頻發,壓價競爭,使得奶農賠本,奶業的上游受到污染。買不到原奶或不愿意高價買好奶的企業用奶粉或差質的原奶加工低質成品,然而再低價出售,價格戰從此陷入惡性循環,奶制品質量問題越來越多,全行業的誠信又被打折扣,中國奶業的上下游企業無法協調發展,矛盾突出。”

  中國乳業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在哪里?對此,澳大利亞奶牛出口第三大公司———澳亞出口服務有限公司駐中國代表劉建軍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澳大利亞,奶牛養殖戶與乳制品加工廠的關系很緊密也很穩定,不像中國加工廠與奶農的關系總是松散的,奶農自身的風險比誰都多。而且在澳大利亞,區域品牌很多,他們的送奶半徑基本上相當于中國的一兩個省份,不像伊利、蒙牛那樣橫跨數千公里地運送。此外,在發達國家里,乳制品的價格長期處于穩定狀態,價格戰鮮有發生,最多是一些促銷。我想,中國的乳制品行業處于一個短期的調整期,還不像國外那么成熟。”

  出路

  理性回歸提高技術含量

  被稱為“朝陽產業”的中國乳業在巨變面前該何去何從?在日前的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上,與會各方認為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必須實現三個轉變。

  首先,從盲目擴產到理性生產。“大城市乳業市場基本飽和,以上海為例,當地每年的人均牛奶消費已達200元。增長空間不大了。”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曾對本報記者說。目前二線城市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興市場,但是這一消費群體對乳品消費的需求并不旺盛,還需要有一定的培育過程,至于三線鄉鎮地區的市場非常廣闊,但這一市場的乳品消費能力離形成氣候還有非常大的距離。

  其次,提高技術含量,產品結構要由單一向多元化、差異化方向轉變。宋昆岡表示:作為乳制品主要消費市場的大中城市,液體乳消費逐步趨于飽和,乳制品品種應向多元化、差異化的方向發展。要多發展功能型奶制品,如早餐奶、奶片、干酪膜片等。

  廣州市最早的乳品加工企業之一廣東燕塘乳業則認為,必須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并以技術輸出為新的盈利增長點。據了解,1998年、2002年,燕塘乳業分兩期共投入1.8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引進世界上先進的生產及消毒設備,使企業生產規模達到目前的10萬噸/年。經過近50年的發展,燕塘乳業所生產的產品達五大類別,品種多達70余種。日前,更是與越南藍山集團開始技術輸出,為國內乳品企業如何更好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思考的方向。

  第三,從加工為主轉向更好地保護奶農的積極性。業界呼吁不要一出事就把危機轉嫁到下游的奶農身上。加工企業利潤少一點,也要保證對奶農按時收購、及時兌現款項,否則整個奶業基礎就會動搖。

  策劃 關雅文 撰文 記者 陳海玲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奶業相關網頁共約351,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