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中石油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 > 正文
 

中石油重寫海外版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6日 12:56 和訊網-《財經》雜志

  一個毗鄰中國的千萬噸級一體化石油基地,將在中石油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之后呼之欲出

  □本刊記者 王以超/文

  中國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因政治原因折戟“優尼科收購戰”惆悵未去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下稱中石油)已悄然引爆了另一個“BIG DEAL”(大買賣)。

  8月22日,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PETROKAZAKHSTAN,下稱哈石油)董事會正式宣布,接受中石油41.8億美元的報價;如能在預計于10月舉行的股東大會上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贊成票,中石油將徹底鎖定這一交易。

  雖然交易金額尚不足中海油

優尼科之“世紀收購”的四分之一,但如獲成功,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金額記錄將被刷新。此前的記錄是聯想去年底斥資12.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IBM公司的個人電腦部門。

  更實質性的意義在于,這或將成為中國石油公司收購的第一家海外上市的能源類公司。一個毗鄰中國的千萬噸級一體化石油基地,將在收購完成后呼之欲出。

  八年鑄劍

  一切還沒有塵埃落定之前,相關各方自然相當謹慎。正如一位接近該交易的知情人士接受《財經》采訪時所說:“不到最后一分鐘,兼并收購的游戲就沒有結束。”

  中石油外事局綜合處有關人士也對《財經》表示,交易尚未最后完成,不方便發表任何評論。

  到手的交易在最后一刻告吹,此前不乏先例。2003年3月,中海油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決定分別斥資6.15億美元,收購英國天然氣公司持有的哈薩克斯坦北里海項目1/12的權益(參見《財經》2003年3月20日“中國的哈薩克石油‘盛宴’”)。但就在60天期限的最后關頭,由于原有股東行使了優先認購權,中國兩大石油公司不得不抱憾而歸,余下中石油一家繼續在這個中亞鄰國唱“獨角戲”。

  不過,中石油這一次所處的位置要有利得多。

  1997年夏天,中石油正式進入哈薩克斯坦,并與哈薩克斯坦政府控股的國家油氣公司(下稱哈油氣)建立了合資的中油-阿克糾賓油氣股份公司。經過八年的辛勤耕耘,目前在該公司持有70.4%經營權益的中石油,在哈薩克油氣公司中產量位居前列。

  同時,由中石油持有49%權益、全長448公里的肯基亞克-阿特勞輸油管道,也于2003年3月28日正式開通。另一條雙方合作的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薩克斯坦的阿塔蘇,東至中國新疆阿拉山口),也于去年9月正式開工,預計將于今年12月正式全線完工。這一管道全長988公里,比之前者更為宏大,這也是迄今中國惟一的跨國長距離運輸管道。

  從中石油公布的資料看,到去年年底,阿克糾賓地區肯基亞克鹽下油田每年200萬噸的產能已經基本建成;在其擁有50%經營權益的北布扎奇,年100萬噸產能建設也已全面展開。截至去年年底,中石油在哈薩克擁有的權益原油儲量達到4.31億桶,天然氣也達4480億立方英尺。

  然而,由于進入哈薩克較晚,僅依靠自身勘探開發,中石油要想在當地脫穎而出,殊非易事。2004年,中石油在哈薩克的權益產量仍不足400萬噸,不僅遠落后于哈薩克政府控股的哈油氣,即使在私人石油公司中,其產量還不足雪佛龍的一半。

  因此,知情人士透露,中石油在過去幾年,一直在關注收購哈薩克境內其它石油公司的可能性,希望借此提升發展速度。而總部位于加拿大卡爾加里、業務全部集中在這個中亞國家的哈石油,顯然早就在中石油視野之中。

  哈石油的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的颶風碳氫公司,早在1991年,該公司就進入了哈薩克斯坦。在1996年的私有化浪潮中,颶風碳氫以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位于哈薩克南部的大量輕質原油儲量。

  然而,這筆交易最初給公司帶來的不啻一場災難。1998年全球油價狂跌,到年底,公司的原油銷售價格一度跌至每桶6美元以下;加上早期需要大量的開發投入,這一年,公司營業額僅為1.76億美元,卻錄得2.29億美元的虧損。

  到1999年6月,公司已經陷入了破產保護狀態。為擺脫困境,是年9月,公司董事之一博納德伊索提爾開始擔任CEO(首席執行官),牽頭重組公司。此前,伊索提爾曾經擔任過加拿大西方石油公司以及法國湯姆遜消費電子公司的CEO。

  這個法國人顯然趕上了好時候。此后,全球油價從谷底開始強勁走高。僅僅兩年之后,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2003年5月,公司正式更名為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

  目前,哈石油已經同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以及哈薩克斯坦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哈薩克最大的私人石油公司。其原油產量占全國的12%,而擁有的什姆肯特(SHYMKENT)煉油廠,更供應了哈薩克超過50%的石化產品。2004年,哈石油凈利潤超過5億美元,與六年前的困頓判若云泥。

  “龍象之爭”

  哈石油走出低谷之后面臨的并非一派坦途。盡管高油價帶來了豐沛的現金流,但和眾多小型石油公司一樣,哈石油無力進行大規模的勘探投入,使得公司的可持續增長面臨挑戰。從1997年到2004年,雖然其日產量增長了236%,但已探明及潛在油氣儲量僅增長了50%。

  雖然哈石油擁有的開采許可證離到期尚有時日,但其擁有的油田多已進入或者過了生產高峰期。

  此外,1996年至今,哈薩克整個石油投資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政府加強了對產業的控制,哈石油作為最大的私人石油公司,與政府之間摩擦不斷。尤其在2000年收購什姆肯特煉油廠之后,這種矛盾更加激化。考慮到國內農業對柴油等的大量需求,哈政府要求公司必須以折扣價供油,并在收獲季節禁止出口,以確保供應。

  這顯然是加拿大、美國的機構投資者難以接受的。目前,哈石油近七成的股票都掌握在他們手中,出口石油將能給股東帶來更高的回報。以2004年的統計為例,出口的收益比在國內煉油加工銷售的收益,每桶幾乎整整高出了6美元。受本地市場容量以及出口限制的影響,今年二季度,哈石油煉油廠的開工率只有56%。

  2004年底,哈政府通過了油田開采伴生氣處理的法律,要求必須確保資源的利用。受該政策影響,2005年預計哈石油每天的產量將從15萬桶減少到11萬桶,比早先預期17萬桶的產量整整低了35%。

  發展的瓶頸和與政府的摩擦,使得哈石油的投資者堅定了去意;迭創新高的油價,則提供了退出良機。一年前,哈石油正式選定高盛作為財務顧問,與潛在的買家正式進行接觸。不久,高盛就和中石油開始接洽。

  今年6月,哈石油正式向外界證實,正在進行出售全部或股份股權的談判。

  但中石油并不是惟一的“求婚者”。有消息稱,在哈薩克斯坦的眾多西方石油公司,以及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均對其表示了濃厚興趣。其中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則是來自鄰國印度的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與米塔爾集團(MITTAL)組成的“聯隊”。

  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作為國家石油公司,也是印度惟一的綜合性石油公司,目前年原油產量約2700萬噸,占印度國內總產量的84%。

  同中國一樣,擁有11億人口的印度目前也嚴重依賴石油進口,其進口依存度已經超過了70%。因此,印度一直積極尋求海外油氣領域的擴張機會,而毗鄰的中東以及中亞地區,正是必爭之地。

  米塔爾集團則是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2004年其鋼鐵產量超過了4200萬噸,營業額也達到220億美元,經營利潤突破60億美元。“ONGC + MITTAL”的組合,比之中石油毫不遜色。

  談到雙方的競爭優勢,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研究中心潘繼平博士對《財經》表示,印度公司在資本運作經驗以及市場化程度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中石油在技術和綜合實力上仍略勝一籌。

  鑒于中印兩國與哈薩克都有著良好的雙邊關系,投資銀行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在交易的可執行性方面差別不大的話,最后的焦點顯然集中在價格上。

  最終,中石油以41.8億美元——折合每股55美元的報價,獲得了哈石油董事會的認可。這一交易價格比8月19日收盤價高21.1%,比截止到8月19日之前20個交易日的加權平均價高出24.4%。交易當日,哈石油在多倫多交易所的股價暴漲了18%,創單日最大漲幅。

  另據印度媒體披露,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和米塔爾最終的出價為39.8億美元。此番說中石油“險勝”,并不為過。

  勝券在握

  對于這樣的結局,印度人自然心有不甘。

  交易宣布的第二天,印度媒體便紛紛表示,石油天然氣公司和米塔爾聯盟打算重新提出報價,展開反攻。同時,媒體也指責哈薩克方面偏袒中石油,事實上允許后者提出了“二次報價”。

  但接近該交易的知情人士在接受《財經》采訪時,否認了上述指責。他指出,中間的價格“其實誰也不了解”;中石油的報價,是建立在哈薩克多年運營基礎上的價值判斷。

  根據雙方簽署的協議,在哈石油董事會已經接受了中石油的報價之后,今后將不得再主動尋求新的報價。但如果印度公司主動提高報價,董事會仍可以選擇改變決定。

  但是,改變要付出代價。按照協議,如果哈石油終止交易,必須向中石油支付高達1.25億美元的分手費用。這就意味著,印度石油天然氣和米塔爾的聯盟,必須出價在43億美元以上才有現實意義。

  更為致命的是,對于印度對手的任何出價,中石油均擁有在同等條件下的優先收購權,這將使得印度組合在重新報價時非常被動。

  中石油對管理層的安撫,也為自己增加了勝算。中石油同意哈石油原來以伊索提爾為首的管理層,重新成立一家注冊資金為7600萬美元的新公司,由伊索提爾擔任新公司的董事長。條件是該公司須遵守不競爭原則,即只能在除哈薩克之外的其他中亞國家從事油氣業務。

  在政治上,中哈關系也正在進入一個“蜜月期”。今年年初,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正式訪問中國,這也是其在任期間第十次訪華。7月3日到4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又訪問了哈薩克,兩國還正式發表了《中哈關于建立和發展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

  目前,石油產業仍然是哈薩克最為重要的產業,它創造了政府收入的30%,以及整個國家出口收入的50%。但哈薩克斯坦一直希望擺脫“自然資源的詛咒”,像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那樣,逐步從資源國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為此,哈薩克斯坦政府專門設立了國家石油基金,防止油價對經濟的沖擊。目前該基金規模已經超過50億美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報告也指出,近年來,哈薩克非石油產業的成長令人印象深刻,其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已經遠低于委內瑞拉以及中東等傳統產油國。

  而與正在崛起的中國建立良好的戰略伙伴關系,不僅可使得哈薩克能夠在石油產業上擺脫過度依賴俄羅斯的局面,更能為眾多產業部門的成長,提供一個廣闊的市場和貿易伙伴。

  因此,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要想借助政治上的優勢阻止中石油的收購,可能性并不大。8月28日,新華社的消息指出,哈薩克斯坦政府高層人士已經明確表示歡迎中方的收購,因為中石油一直是其“最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即使聯手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印度也難有多少勝算。

  實際上,知情人士指出,中石油的收購進程,在7月胡錦濤訪哈之后驟然提速。顯然,中哈政府高層已達成某種默契。

  目前,哈石油在哈薩克擁有的探明和潛在油氣儲量共計5.5億桶,其中探明儲量約為3.9億桶。按照探明儲量計算,德意志銀行估算收購成本為每桶儲量10.30美元,瑞士信貸的估計相若,而位于莫斯科的ATON CAPITAL的測算則是每桶探明儲量11.77美元。

  如按總儲量計算,每桶收購價格則在7美元以上。知情人士表示,由于勘探投入不足,哈石油最終的油氣儲量肯定將高于現在公布的數字;需知,哈石油擁有接近六成的主要生產基地尚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如獲重大進展,勢必將極大地降低收購成本。

  中國曾被視為“貧油國”。而20世紀50年代后,中國的石油公司在石油開采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積累了豐富的各種地質條件下的開發經驗,在延長油田的壽命及周邊二次開采方面都有獨特的優勢。這點也是印度甚至日本的石油公司難以比擬的。

  “第二支點”

  收購哈石油,勢將改變中石油未來的海外版圖。

  經過十多年的拓展,中石油已經成功進入中亞、南美、中東以及非洲等重要油氣產地。截止到目前,中石油海外投資項目已經增加到48個,進入國家達到20個。但真正形成上下游一體化布局的,僅蘇丹一地。

  目前,中石油不僅在蘇丹的大尼羅石油公司擁有40%的權益,同時還修建了輸油管道,并在其首都喀土穆興建了煉油廠。

  如果對哈石油的收購得以順利完成,哈薩克無疑將成為第二個類似的“旗艦基地”。按照2004年的數據計算,合并之后中石油在哈薩克的權益產量將接近1100萬噸,超越雪佛龍、中亞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以及盧克石油等眾多強手,在當地牢牢占據第二把交椅。

  同時,收購之后,中石油將在哈薩克擁有其最為現代化的煉油廠,該廠年加工能力約為700萬噸。加上中石油正在中國新疆建設的獨山子綜合石化項目(1000萬噸煉油以及120萬噸乙烯項目),在建設中的中哈輸油管線的勾連之下,大的一體化跨境布局呼之欲出。

  分析人士指出,一旦這一布局形成,對中石油海外戰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哈薩克與蘇丹相比,不僅毗鄰中國,區位優勢明顯,可能的政治風險也低得多。

  早在中石油股份在海外上市的時候,其母公司在蘇丹的投資就因為安全問題,飽受美國投資者和政治家杯葛。或許也是出于這種顧慮,中石油股份在今年6月份宣布以207億元人民幣收購母公司海外資產的時候,蘇丹不出意料地被排除在外。

  相比之下,哈石油是一家在多個資本市場上市的能源公司,信息透明,投資者對此肯定放心得多。

  也有分析指,哈薩克斯坦的政策環境相對于成熟市場仍不夠完備。但路偉國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呂立山認為,只要這種風險是可控的,而且有足夠的投資回報作為補償,投資者仍會積極嘗試。

  直接進行這一收購的,實際上是中石油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中油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CNPCI)。根據今年6月達成的一項協議,在完成對母公司海外資產的收購后,中石油股份將和母公司以50%對50%的比例,組成新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中油勘探),全面負責收購的十多個國家的油氣資產運作。

  分析人士預計,一旦完成收購,哈石油的相應資產有望被置入新的中油勘探中,中石油股份則自然獲得其中50%的權益。屆時,中石油股份無論在海外的油氣儲量還是產量,都將獲得長足的提升。目前,中石油股份的海外油氣儲量僅為8.66億桶,日產量則只有不足15萬桶,基本上與哈石油去年的日產量持平。

  9月1日,中石油股份宣布通過配發H股,完成籌資24.4億美元,折合約200億元人民幣。由于該金額與收購母公司海外資產費用大體相當,這肯定將進一步增強其海外收購的財務能力。-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