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的中歐紡品再次磋商,因政治家們過去自我感覺良好的“雙贏”或“三贏”的中歐紡品“停戰協議”被無情的市場經濟規律嘲笑時,中國好像從過去被動的妥協中重新找回了發球權。然而,事實并非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因為,假如中歐再次磋商時不主動深刻檢討過去對待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態度的話,即便又一次達成所謂“多贏”的協議,也未必能夠保證今后國際多邊貿易一帆風順。
何謂“全球經濟一體化”?這是需要達成一致認識的關鍵,也是中歐再次磋商的基礎。按照協定,WTO承認中國屬于第三世界國家的地位,同時允許中國按照不同產業形態執行不同的產業保護時間表,最后完全開放中國所有市場確定為2011年。幾年來,中國的市場化開放程度也是按照這一規定在有序進行。中國的平均進口關稅從1992年的42.9%降至2001年的16.6%,如今進一步降到了9.8%,而在這種進口關稅大幅下降的行動中,2/3來自中國政府的主動行為,只有1/3來自貿易談判,僅此數據變化,就說明中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責任承諾中穩步前進。
可是,西方國家并不是把自己國內因經濟問題引發的政治問題進行自我消化,對產業進行升級換代以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而是企圖把矛盾轉嫁給中國,這的確有些令人難以理解。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就像中國總理溫家寶理智思辨一樣:“不要把經貿問題政治化”。愚下也借此說一句:“不要把政治問題經濟化”。
從經濟角度看,引發西方國家針對中國的貿易大戰,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價格,然而,西方國家恰恰忽視了中國價格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市場規律合理配置資源產生的必然結果,而更重要的是,中國價格又恰恰是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貢獻的消費福音。盡管中國價格是由中國特有的廉價勞動力決定的,但中國價格背后卻是中國人民自己的心酸,中國出口產品的70%都是OEM(貼牌生產),其中絕大部分利益是被國外投資商賺取了,中國企業只獲得了微薄的加工費。
所以,如果各方不能把中歐紡品再次磋商作為一次難得的檢討契機的話,不論是對歐盟、對美國,還是對任何國家地區,即便是達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各種貿易“停戰協議”,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長遠意義來說,也許又是埋下的定時炸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