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慈善事業應社會化專業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9日 03:35 每日經濟新聞 | ||||||||||||
據報道,民政部批號“001”的首個國家級私立基金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日前在深圳成立。該基金會是由去年福布斯》慈善榜排名第三的香江集團老總翟美卿個人出資5000萬元設立的。按照設想,基金會最終將達到10億元的規模。 “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社會民間慈善制度化的開始,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在社會財富的分配體系中,慈善被稱作“第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因為是通過市場而實現的,所以講效率;第二次分配因為是通過政府調節而進行的,所以講公平;第三次分配則是出于自愿,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贈出去,所以講愛心。如果說,第二次分配是第一次分配的補充,即政府彌補市場之不足,那么第三次分配則是第二次分配的補充,即民間捐贈彌補政府之不足。政府的財力畢竟有限,因此在當今社會,基于民間自愿捐贈實現財富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將愈發明顯。 相比國外富豪對慈善事業的一擲千金,我們的富豪似乎吝嗇了點。據統計,截至2004年底,中國慈善機構獲得捐助總額約50億元人民幣,僅相當于當年GDP的0.05%,而美國同類數字為2.17%,英國為0.88%。另外,中國的慈善事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海外捐贈:在中華慈善總會的捐贈物資中,近80%來自海外。這也是中國富豪屢受社會指責的主要原因。 但完全把板子打在富豪身上有失公允。要發揮民間慈善對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作用,需要制度加以配合,以鼓勵他們的慈善行為。以稅收為例,新的《基金會管理條例》雖然明確了稅收優惠原則,但優惠的幅度還不足以激勵富豪們慷慨解囊。目前,我國只有中華慈善總會與中國紅十字會等7家慈善機構是捐贈全額免稅的慈善組織。也就是說,只有極少數慈善機構獲得了政府的特別許可,有權開出得到政府財政部門認可的捐贈證明。因此捐贈者的選擇范圍非常狹小,也使得慈善事業無法變成真正廣泛的社會活動,也無法吸引更多的具有公益精神的人士進入慈善領域,導致社會慈善組織難以發育成熟,不能實現專業化。 所以,要鼓勵富豪和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一些對私人捐資的基金會的不必要限制,并為其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單純的捐款相比,私人慈善基金是以組織化專業化的形態出現,一邊捐贈錢物,一邊通過投資讓基金增值,最終達到良性循環的目標。換言之,私人慈善基金是以“投資”的辦法來建設慈善事業的長效機制。比如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按照章程,用于慈善事業的資金來源于5000萬元本金的增值部分,每年的底線是8%,這意味著基金會每年必須捐出不少于400萬元的資金。為此,它就必須建立一套制度,以實現基金能夠公開、透明運作,投資能夠得到穩健回報的最終訴求。這比傳統的富豪們將錢物發散到全社會或者他們感興趣的某些社會領域的做法,要規范和有保障得多。 首個國家級私立基金會的建立,對慈善事業而言是一種進步。期待著這種制度創舉能夠激勵我國的富豪投身于社會慈善事業,期待著在它的榜樣作用下,有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成千上萬個私人慈善基金會的出現。 作者:鄧聿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