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光明、王炳坤
經歷業界長達數年的籌劃、磋商之后,鞍鋼和本鋼的聯合重組終于塵埃落定。雖然還有許多實質性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落實,但是東北地區這兩家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其合二為一已勢不可擋。
正值國家宏觀調控和鋼鐵產業大調整的關鍵時期,鞍本聯合無論是在政府官員,還是在業內專家眼里,都備受稱道。但今年這起國內最大的鋼鐵企業重組案例,卻是在鋼鐵市場剛剛步入頹勢后出現的。有關專家分析認為,由于近年來產能過度分散和低水平擴張的影響集中釋放,近期我國鋼鐵市場將出現新一輪的價格下跌。在這個大背景下,鞍鋼、本鋼這兩家綜合實力均排在國內同行業前10名內的鋼鐵企業選擇重組聯合,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
事實上,鞍本聯合的想法早已有之。但是既沒有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聯合,也沒有在企業最“得心應手”的時候聯合,應當并非偶然。本鋼集團董事長張營富告訴記者,2001年有人提出鞍本聯合時,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都沒有這樣的要求。2000年以前,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的本鋼,面對市場時還有很多“不適應癥”:品種單一,效益低下,甚至很多工人一度發不出工資,廠辦集體和企業辦社會的問題突出,企業包袱沉重。而當時中國的大多數鋼鐵企業,都面臨著差不多的境遇。“企業連飯都吃不飽,還哪有心思搞聯合呢?”張營富說。
隨后幾年,形勢發生了變化:國民經濟高速發展,鋼材需求持續攀升,產品供不應求,鋼材、水泥等原材料產品進入了市場形勢最好的階段。鞍鋼、本鋼也從中受益,從2002年到2004年,連續3年銷售收入創歷史新高。即使在國家對鋼鐵行業出臺宏觀調控政策,市場出現階段性暴跌的2004年,鞍鋼、本鋼的銷售收入也分別達到501億元和235億元。有人認為,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具有較高市場利潤的強勢企業當然不會選擇聯合,因為誰都不用為產品銷路和市場而擔心,也就沒有聯合的原動力。
在國家對鋼材、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將近一年半以后,原先由于投資過快,產能過分膨脹而帶來的惡果近期得以集中體現。據發展改革委統計,今年5、6月份,國內鋼材價格每噸急跌1000元左右,部分品種價格已跌破行業平均含稅成本,鋼鐵企業庫存增長了32.9%,應收賬款增長了21.9%。
面對新一輪的鋼價下跌,專家們分析,如果說去年6、7月間鋼鐵市場出現頹勢,隨后又強勁反彈,其中的原因是乍一出臺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打擊了廠商的信心的話,那么這一輪的價格下跌則是產能膨脹帶來的真實后果。“這種產能低水平膨脹的局面如果還不改變的話,中國的鋼鐵產業可能一蹶不振,將會出大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鞍鋼集團總經理劉玠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其實細心的人不難發現,鞍鋼、本鋼這兩家企業在產品上仍然存在同質化競爭。鞍鋼、本鋼同處遼寧中東部地區,直線距離不到100公里,近年來隨著技術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都擁有了國際先進水平的設備和生產線,而且產品都是以板材為主,均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精品板材生產基地。“如果兩家企業能真正聯合起來,進行產品分工和合理的產業布局,就會化競爭為合作,共同謀求更好的發展。”鞍鋼集團副總經理張曉剛說。
“中國的鋼鐵產業已經進入了戰略調整的關鍵時期,而產能分散、低水平擴張已經成為急需革除的弊病。”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顧問吳溪淳向記者表示。據統計,目前我國成規模的鋼鐵企業有871家,但年產粗鋼500萬噸以上的只有15家,這15家的產量加起來不到全國產量的44%。而世界排名第一的米塔爾鋼鐵集團年產粗鋼5800萬噸,幾乎是中國前15家鋼廠產量的一半。無序競爭、重復建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國內鋼鐵產業存在的這些老問題,在新一輪的鋼價下跌中再次暴露無遺。
不久前出臺的旨在規范和指導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的國家《鋼鐵產業發展政策》明確表示,到2010年,要形成1至2家年產能3000萬噸以上的鋼鐵集團,和若干千萬噸級的大型鋼鐵企業,重在提高行業集中度。為此國家有關部門也做出了初步規劃,即東北以鞍本鋼為主,華東以寶鋼為主,華北以首鋼和唐鋼為主,華中以武鋼為主,西南以攀鋼為主,以兼并、重組、聯合的方式,組建中國的大型鋼鐵航母。
“在這樣的市場和政策背景下,鞍本聯合無疑為國內鋼鐵企業聯合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出席鞍本鋼鐵集團揭牌儀式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表示,鞍鋼、本鋼由兩家人變成了一家人后,不論是新上項目,還是規劃產品結構,都能夠做到步調一致,協調發展。這樣這兩家企業占據的多達全國儲量約1/4的鐵礦資源就能得到優化配置,產業上也能獲得合理布局,從而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這不僅僅是鞍鋼和本鋼,也會對國內鋼鐵企業集中產能帶來好處。”張國寶說。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表示,中國鋼鐵工業的調整勢在必行,依托一些大型鋼鐵企業的組合,最終形成中國鋼鐵產業的合理布局,將成為目前我國鋼鐵產業的最好選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