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 撰文 隋曉琳
“只有第一,沒有第二”這句最殘酷的箴言對于中國互聯網來說,第一個擊中的就是搜狐。名義上,搜狐(SOHU)與新浪(SINA)是伯仲間的中國門戶網站,然而此次科技百強排名第70位的搜狐與排名第12位的新浪差之甚遠,多少給人留下盛名之下其實難符的印象。但搜狐凈資產收益率排行第2和投資收益率排名第99的巨大反差倒也讓人莫名驚詫。
搜狐在資本市場遭受冷遇,用CEO張朝陽的話來說就是:“搜狐已經有很從容的心態來面對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測了,而且我們已經不再聽華爾街的指揮。三大門戶我們醒悟得最早,所以也最早擺脫了華爾街的指揮。”
有分析師對此作出評價:“這若不是掩耳盜鈴,便是最富哲理的警世名言。”
平均主義的疑云
不久前,搜狐(SOHU)公布了其今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營收為2373萬美元,凈利潤僅為571萬美元;而2004年第一季度收入為2590萬美元,凈利潤1090萬美元。很明顯,總營收和凈利潤同比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2004年財報顯示,搜狐主要的營收來源仍然是廣告,計5570萬美元,但較之新浪1660萬美元還有一定的差距。而花費億元力推的彩信項目被中國移動暫停合作后損失慘重,網絡游戲帶來的收入也微乎其微。
這讓一些分析人士對搜狐利潤的可持續性提出了質疑:“新浪有廣告、網易有社區和網游、盛大有網游,搜狐的盈利支撐點在哪里?至今還沒有人看到。”互聯網資深人士、和訊網CEO謝文也直言不諱:“搜狐與競爭對手相比每條戰線都不占優勢,它本應該做得更好,但事實上卻沒在任何一個業務領域做到領先。”這樣的質疑也許正好說明了投資者不看好搜狐的原因。
面對質疑,張朝陽回應:“2000年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流量大沒什么用,后來發現流量特別大的就一定能夠產生某種商業模式,就是時間的問題,比如QQ的崛起。所以我不關心有沒有商業模式,最重要的是影響力怎么樣。”
張朝陽像經營百貨商場一樣執著地經營著大而全的搜狐,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今年一季度的營業費用同比增長59%。這還不算什么,張朝陽同時還高調地進行著資本運作,試圖用頻繁的大型收購來證明9歲的搜狐與40余歲仍能到處做秀的自己一樣活力無限。
事實上,從2000年至今搜狐已經進行了5次大型收購。繼收購Chinaren后,搜狐在2003年接連收購了17173.com、焦點網,去年又收購了Goodfeel;今年4月,收購“圖行天下”后,張朝陽表示收購仍會繼續。然而,除了17173.com和焦點網,搜狐的收購大多是內容上的收購,而非已經看到贏利的收購。對此,有人說張朝陽玩的太超前了,讓人看不懂。
重新下注搜索
一位華爾街研究中國網絡股的分析師曾說過:“好日子很快會過去的。除了短信,中國互聯網的下一個福音是什么?網絡游戲、即時通信、搜索、廣告、電子商務,誰能說清楚呢。”
的確,有時候眼光很重要。就像搜索引擎,想當年包括搜狐在內的三大門戶絕對比百度更有機會拿下這塊賺錢的肥肉,但機緣竟就在身邊悄悄溜走。張朝陽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相較無線業務的均衡增長,他還是更看好廣告和搜索業務。如今,就像當年把短信作為救命稻草一樣,保住廣告陣地——搜索引擎正成為搜狐下一個寄予厚望的目標。也許張朝陽想用重點打造該項業務來回敬業界對搜狐“平均主義”及“跟隨戰略”的質疑,于是搜狗在“超越百度”的吶喊聲中隆重登場。
努力就有收獲,2004年搜狐付費搜索業務的收入達到1000萬美元,“付費搜索業務的增長超過15%,搜索業務今年肯定是搜狐的重點。”張朝陽對新搜索業務的表現非常滿意。不過,艾瑞市場咨詢公司總經理楊偉慶對搜狐搜索業務的看法卻跟張朝陽不同,他說:“搜索是技術含量比較高的業務,目前搜狐在技術方面的競爭實力并不是很強。”
從以搜索起家,到淡出,再到重新下注,沒有人知道張朝陽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面對技術力量強大的百度、Google,搜狗是否會以向前奔跑的沖勁帶動搜狐業績的持續增長,目前仍是個巨大的問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