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無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呈現出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兩個明顯的趨向。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必經階段,而且目前正呈現出加速發展的強勁勢頭,這對改變中國區域經濟格局將產生深刻的影響。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逐步形成了以珠三角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環渤海灣經濟圈為主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格布,三大經濟圈依托各自優勢,加強區位合作,明確國際分工,重視城市定位,實施錯位經營,形成了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部引擎。而西部正在通過與中亞的優勢互補將形成新的增長極——第四經濟圈。
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
區域經濟一體化表現為相臨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獲取區域內國家的經濟聚集效應和互補效應,為促使產品和生產要素在一定區域內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國性區域經濟聯盟。全世界目前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有: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南美共同體、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越來越多的地理上相接近的國家所組成的日益增多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顯示了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另一大趨勢--世界經濟發展的集團化、區域化、多元化。
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不可能同時實現貿易自由的一體化。而一些在地域上、經濟上密切相關的國家和地區首先實現區域性一體化,卻有助于推進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因為與分散孤立的各國經濟聯系相比,組成區域性經濟集團不僅在實際上已在全球經濟的不同部分、不同層次實現了經濟一體化,而且也更有可能和更容易通過聯合或合并的方式向全球經濟一體化過渡。
另一方面,地緣紐帶、地緣心理、地緣文化、地緣政治、地緣利益是造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前提。地緣因素是決定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大區域組織的形成無一例外的和地緣因素產生直接關系。
中亞+中國經濟一體化凸顯
西部大開發拉開了宏觀經濟戰略的大調整,西部地區地處中國經濟內陸城市,總體經濟水平明顯低于全國,中央實施可持續發展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將有利地推動西部經濟發展。
絲綢之路是中國通往中亞及歐洲的重要通道,早在漢唐時期就已享譽全球,成為中國強盛的重要標志,也成為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重要交匯點。
中亞是中國通往歐洲和世界的必經之地,也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在中國和歐洲的政治經濟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合作分工的大潮中,中國和中亞各國的合作將對西部大開發起到事關成敗的關鍵作用。
廣闊的西部不僅資源豐富,土地遼闊,同時經濟相對落后,改革開放20余年,東部沿海城市經濟高速發展,已形成集科研、生產、加工為一體的出口外向型城市,而西部城市由于交通、物流和信息等劣勢,導致經濟落后貧窮,并和沿海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
中亞+中國經濟一體化將從根本上改變西部各省市發展的瓶頸,也是目前西部城市擺脫經濟發展單純依賴東南沿海城市的破題點。將是形成“東西互動”的重要一環。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國際分工也給這一地區提供了充分發展的空間,加入WTO為這一地區展開合作提供了重要經濟保障。其對中國的影響,在于將促進西部城市調整經濟布局、人口布局和文化布局,有助于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并促使中國經濟迅速戰略升級,也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關鍵步驟。
“第四經濟圈”將引起國際投資流向的新變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是不同區域經濟組織國家加緊向對方滲透,竭力打入對方勢力范圍的有效手段。目前各主要發達國家都加強了相互之間的對外直接投資,從而使國際投資流向越來越多地密集于一體化組織內。
以高科技為先導,各國經濟生活的國際化和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經濟活動跨出國界、走向世界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對外貿易增長將超過國內生產增幅,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商品貿易持續增長和對外直接投資的迅速攀升將逐步取代出口貿易已成為國際經濟活動的主流。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規模日益擴大。世界市場體系已經逐步形成。國際經濟活動相互依賴程度逐步增強。各國的經濟活動是以世界市場的動態信息為依據的。任何國家都相應地融進了世界經濟的有機整體。
第四經濟圈的形成將有助于我國擺脫東西部經濟不均衡發展的不利局面,使西部經濟快速和國際接軌。
西部城市集群加速形成“第四經濟圈”
第四經濟圈的涵蓋范圍應包括中國西北五省、西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參與經濟一體化的國家有中國、吉爾吉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塔極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俄羅斯等九個國家。
區域經濟理論告訴我們,隨著世界范圍內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圈域經濟發展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主流。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區域經濟的發展應以大城市為中心,以圈域狀的空間分布為特點,逐步向外發展。首先應有一個居首位的城市經濟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或周邊城鎮;三是中心城市與腹地或周邊城鎮之間所形成的"極化一擴散"效應的內在經濟聯系網絡。 意在推動經濟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這對發展城市和農村經濟、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西部城市應重新估量自身的城市發展戰略和城市定位,根據現代經濟學理論,整個社會分工應劃分為需求鏈、物流鏈、供應鏈、管理鏈的有機整合,城市定位根據各自在國家體系中所處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定位,比如新疆沿邊城市即可向出口外向型城市發展,縱深城市應建立完善的物流配套體系,往內縱深城市則應在產品深加工和研發上下功夫,由此形成自己有特色的產業布局。
政府+區域經濟運營商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保障,沒有政府推動和規劃,區域經濟合作就顯得軟弱無力,沒有區域經濟運營商將使區域經濟缺乏經濟支撐。
第四經濟圈的實施步驟,應率先在新疆沿邊設立大量的經濟特區,建設出口外向型城市,通過有效的需求拉動經濟的各個環節、要素的完善和發展,進而建設完善的物流配套體系、深加工體系、科技研發體系和文化體系,再進一步將東南沿海的各種加工業、制造業和商業等各種產業向西部逐步轉移,形成各種新興產業中心、各種新興的商業中心和區域中心,最終形成波瀾壯闊的第四經濟圈版圖。
中亞+中國經濟一體化為西部各城市帶來新的國際分工,西部城市只有抓住這一機遇,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在國際經濟舞臺和世界市場上扮演重要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