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觀察 > 正文
 

外資顯露擴張雄心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0日 12:21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近年大量出現的并購事件,特別是愈演愈烈的跨國公司獨資化浪潮表明,外資在中國的投資結構已經進入第三階段

  從跨國資本的進人方式及演變歷程來看,外資在中國的投資結構已經進入第三階段,其擴張雄心已顯露無遺。典型特征是近年大量出現的并購事件,特別是愈演愈烈的跨國公司獨資化浪潮。這是資本全球擴散的必然趨勢,外資紛紛利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開放力度加
大,政策進一步解凍的機會尋找更加符合資本利益的進入和發展方式。

  1992年以前,外資投資中國的步伐都很謹慎,進入方式一般為合資、合作和獨資,即“三資企業”,外國資本主要把中國作為低端制造轉移中心;1992年之后,外資大規模投資中國。跨國公司意識到中國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市場容量,開始在中國建立營運中心。盡管外資投資形式呈現多樣化,但仍然把中國當做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心。合資時期:轉移低端制造中心

  工業技術的大發展使外國大型制造企業在本土制造能力過剩,為尋求全球資源的配置及制造成本的優化,開始把制造業中的制造環節向發展中國家傾斜,輪到中國的時候已是上個世紀80年代。

  這一時期外資先是以進口和合資公司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這是因為合資企業可以充分利用中方企業已然建立的銷售網絡和知名品牌,合資可以使其節約財務支出,大大降低在華的投資成本,同時還可以減少東道國政府對于海外企業可能取代本地企業的恐懼感,享受到不少的優惠政策。

  不過,在一些外方持股比例不受限制的傳統領域,如食品、日用品等,外方更看重的是品牌。這個時候他們采用了迂回的策略,先行通過合資買斷中方品牌,再逐步將自己的國際品牌形象與這些品牌結合起來,然后再推出自己的所謂國際知名品牌,最終以自己的品牌取代國產品牌的地位。這在日用品領域最為突出。.后合資時代:爭奪資本的話語權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外商投資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開始從合資合作轉向獨資,即使是新合資浪潮也大多以外方絕對控股為前提。

  這一時期,跨國公司在華企業在股權安排上開始強調控股權,并通過關鍵資源的投入形成對企業的非股權控制。根據中國的法律規定資本的入資方式有五種:現金、實物、工業產權、專有技術和土地使用權。而在五種入資方式中,事實證明中方在大部分環節上是薄弱的,而且無法與跨國公司競爭。于是外方母公司通過資金、核心技術、關鍵管理技能和營銷網絡等要素的投入,使合資企業的經營決策和日常運行嚴重依賴外方母公司。這種非股權控制,在外方擁有控股權的情況下鞏固了控制地位,而在外方擁有少數或對等股權時則使其獲得實際上的控制權。

  這一時期特別是90年代后期開始,無論是合資企業還是獨資企業,外國資本都能較大程度地掌握著經營管理的話語權,學者將之稱為“后合資時代”。并購時代:從“資金”到“資本”的飛躍

  1995年,福特公司購買南昌江鈴汽車集團B股的舉動開了外資并購上市公司的先河。伴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貿易自由化與投資自由化的程度更加開放,對各行業特別是金融及服務等一些利潤大前景寬的行業放開使外資嗅到了再一次使資本在中國增值的契機。由此,外商投資中國的第三個階段來臨,從以往的制造中心、研發中心轉向以資本運營為中心被預計為未來的外資投資中國的主要方式,被稱為從“資金”到“資本”的飛躍。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投資中國的外資采用并購方式取代傳統的合資或獨資方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能縮短建設周期,加快投資周轉速度。據資料顯示,修建新企業從考察談判到辦成開業一般要用1.5~2年時間,要形成一定的規模至少要用3~5年。相比之下,并購企業只需短短3~5個月,許多并購企業可迅速形成規模,即使加以改造最多也只需1~2年。很多外資收購國內企業正是出于這種規模經濟、調整結構、降低成本、爭奪市場、資本增值、避稅、獲得稅收優惠等方面的考慮。

  李晶晶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愛問 iAsk.com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